天安字典

《丙寅岁寄潘归仁》

时间: 2025-04-26 05:26:17

诗句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

更须忧去国,未可守贫居。

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

他年遇知己,无耻报襜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6:17

诗词名称: 丙寅岁寄潘归仁

作者: 齐己 〔唐代〕


原文展示: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
更须忧去国,未可守贫居。
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
他年遇知己,无耻报襜褕。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如今已是荒凉,战乱和杀戮留下了满目疮痍。
更应忧虑国家的未来,不能只顾守着这贫穷的生活。
安康和繁荣终究会到来,友谊和联系不可轻易破坏。
将来若能遇到知己,怎能因羞耻而不报答他们的恩情。


注释:

  • 九土:指中国的九州,象征整个国家。
  • 荒墟:荒废的土地,表示国家破败。
  • 干戈:战争,指战乱。
  • 忧去国:忧虑国家的失去。
  • 守贫居:指安于贫穷的生活。
  • 康泰:社会安定、生活富足的状态。
  • 编联:指人际关系的联结。
  • 无耻:不以羞耻为耻,指勇敢地回报。
  • 襜褕:指布衣,象征贫穷。

典故解析:

此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战乱带来的苦痛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提到的“去国”与“康泰”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作者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支持,强调了知己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贞,号清江,生于685年,卒于748年。齐己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尤其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他的诗歌常流露出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丙寅年,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之时。诗人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心中充满对国家和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渴望在这困境中寻求与知己的联系与支持。


诗歌鉴赏:

《丙寅岁寄潘归仁》是一首充满忧虑与希望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国家破败与个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友谊的珍视。开头的“九土尽荒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国家的动乱和荒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更须忧去国”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其强烈的家国情怀。

而“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两句则传递出一种乐观的信念,尽管眼前困境重重,但相信安定与繁荣终将到来,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支持的重要性。最后两句提到的“他年遇知己”更是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人际关系的层面,表现出对知己的渴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苦中作乐的态度,虽然现实艰难,但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友谊的追求,展现出唐代文人面对动荡局势时的胸怀与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土尽荒墟:描绘国家的荒凉,直观地反映出战乱带来的创伤。
  • 干戈杀害馀:强调战争的残酷,生灵涂炭。
  • 更须忧去国:表达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不仅仅是个人的困境。
  • 未可守贫居:指出安于现状并不可取,应积极寻求改变。
  • 康泰终来在:持乐观态度,期待未来的繁荣安定。
  • 编联莫破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珍视友谊与支持。
  • 他年遇知己:表达对知己的渴望,认为友情是生活的重要支柱。
  • 无耻报襜褕:表明对知己的感激之情,勇于表达回报之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干戈杀害馀”与“康泰终来在”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国家比作荒凉的土地,形象生动。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国家和未来的忧虑、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希望。诗人通过对国家动荡的描绘,呼唤人们在困境中团结互助,勇敢面对未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墟:象征国家的破败与无望。
  • 干戈:代表战争与动乱。
  • 康泰:象征繁荣与安定的未来。
  • 知己:象征人际关系中的真挚友谊。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九土尽荒墟”主要指什么?
    A. 个人生活的困境
    B. 国家破败的现状
    C. 自然环境的变化

  2.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悲观失望
    B. 乐观期待
    C. 无所谓

  3. “他年遇知己”表达的情感是?
    A. 对孤独的恐惧
    B. 对友谊的渴望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更加侧重于个人的苦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月夜思》:虽然描写了个人情感,但更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反映了不同角度的乡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

通过上述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齐己的这首诗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与思想。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庭芳 红兰图题词,同瓯碧作 满庭芳 满庭芳 其三 再叠前韵,答申凫盟 满庭芳 和锡鬯李晋王墓作 满庭芳 满庭芳 芍药 满庭芳·遇七修斋 满庭芳 题十二金钗图 满庭芳·大觉光明 满庭芳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彑字旁的字 凶荒 艸字旁的字 一报还一报 包含跨的成语 鼓字旁的字 包含妨的词语有哪些 齲字旁的字 势如累卵 齐吹 羽字旁的字 钐鐮 三好两歹 生死苦海 包含猴的词语有哪些 昏结尾的成语 鼓半 包含瀑的词语有哪些 放枭囚凤 老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