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6:17
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
更须忧去国,未可守贫居。
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
他年遇知己,无耻报襜褕。
这片土地如今已是荒凉,战乱和杀戮留下了满目疮痍。
更应忧虑国家的未来,不能只顾守着这贫穷的生活。
安康和繁荣终究会到来,友谊和联系不可轻易破坏。
将来若能遇到知己,怎能因羞耻而不报答他们的恩情。
此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战乱带来的苦痛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提到的“去国”与“康泰”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作者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支持,强调了知己的重要性。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贞,号清江,生于685年,卒于748年。齐己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尤其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他的诗歌常流露出淡泊明志的情怀。
本诗创作于唐代丙寅年,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之时。诗人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心中充满对国家和未来的忧虑,同时也渴望在这困境中寻求与知己的联系与支持。
《丙寅岁寄潘归仁》是一首充满忧虑与希望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国家破败与个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友谊的珍视。开头的“九土尽荒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国家的动乱和荒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更须忧去国”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其强烈的家国情怀。
而“康泰终来在,编联莫破除”两句则传递出一种乐观的信念,尽管眼前困境重重,但相信安定与繁荣终将到来,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支持的重要性。最后两句提到的“他年遇知己”更是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人际关系的层面,表现出对知己的渴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苦中作乐的态度,虽然现实艰难,但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友谊的追求,展现出唐代文人面对动荡局势时的胸怀与情操。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国家和未来的忧虑、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希望。诗人通过对国家动荡的描绘,呼唤人们在困境中团结互助,勇敢面对未来。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诗中“九土尽荒墟”主要指什么?
A. 个人生活的困境
B. 国家破败的现状
C. 自然环境的变化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悲观失望
B. 乐观期待
C. 无所谓
“他年遇知己”表达的情感是?
A. 对孤独的恐惧
B. 对友谊的渴望
C. 对生活的无奈
通过上述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齐己的这首诗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