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0:43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
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大自然怎么能够保全一切呢?山川河流都在遭受重创。
大地的精华都消失在地下,珠宝和玉石却集中在权贵之家。
奢华的生活最初是由骄傲引发的,最后却是祸乱的根源。
一个家庭的破灭与一个国家的灭亡,难道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齐己,字景思,号独醒,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13年,卒于公元774年。他是华北地区著名的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作品多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
创作背景: 《寓言》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突显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性深刻的观察,揭示了奢华生活的危害,抒发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寓言》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自然与人性相互关系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诗的开头以“造化安能保”引出,展现了对自然法则的反思,暗示人类的骄傲与贪婪终将导致悲惨的后果。紧接着,诗人通过“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揭示出在权贵之家,珍贵的资源被集中,而普通百姓却只能在黑暗中挣扎。这里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人性贪婪的深刻揭示。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一句,强调了奢侈生活的根源与后果,奢华生活的开始往往是由自私的欲望驱动,而其最终结果则是家庭的破灭和国家的灭亡,警示人们要警惕这种趋势。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情感深邃,表现出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的意象和比喻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得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与思考。
逐句解析: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
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奢华生活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警惕骄奢所带来的危害,强调个人与国家、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寓言》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奢华生活的危害
C. 家庭与国家的关系
D. 对历史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骄奢”主要指什么?
A. 贫困
B. 权力的集中
C. 奢华的生活方式
D. 自然的破坏
诗中“亡家与亡国”意指什么?
A. 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B. 家庭的灭亡
C. 国家兴亡的原因
D. 以上皆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寓言》更侧重于对奢华生活的批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但着眼点不同,展现出各自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