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12:40
渊明求县令,本缘食不足。
束带向督邮,小屈未为辱。
翻然赋归去,岂不念穷独。
重以五斗米,折腰营口腹。
云何元相国,万钟不满欲。
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
以此杀其身,何啻抵鹊玉。
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
陶渊明求做县令,原本只是因为生活拮据。
他宽衣解带去见督邮,小屈身子也未觉得羞耻。
然而他忽然选择辞官归隐,难道不思念贫穷孤独的日子?
为了五斗米,他不得不低头迎合别人的口腹之欲。
为何元相国的地位,却万钟的美食仍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即使胡椒的价值比金子还高,又何必用八百斛的粮食来交换?
为了这些,竟然要自己伤害自己,何尝不是比得不到更糟?
过去的事情无法悔恨,我只能反思自己。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书、画,风格多样,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遭遇政治贬谪之际。诗中对陶渊明的敬仰,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失望。
苏轼的这首诗以陶渊明为主题,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陶渊明因生活拮据而求官,表现了他的一种无奈。然而,当陶渊明意识到官场的虚荣与名利的空虚时,他毅然选择辞官归隐。苏轼在这里不仅仅是赞美陶渊明的决断,更在于借此反思自己的处境。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物质欲望的批判,苏轼通过对比元相国的丰厚与陶渊明的贫困,揭示了当权者面对物质欲望的无尽追求,最终却无法得到心灵的满足。这种对比让人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富有并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最后,苏轼用“往者不可悔,吾其反自烛”总结全诗,表达了一种无奈与自省的心态。他警醒自己,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反思来重塑内心的方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名利与隐逸生活的选择,揭示了物质欲望的空虚与内心宁静的珍贵。
诗词测试:
陶渊明为何求县令?
苏轼在诗中对比了哪两者?
诗中“往者不可悔”的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均强调对官场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轼的诗更加强调反思与自省,而陶渊明则侧重于自然与心灵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