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9:25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
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
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楇。
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
顾瞻三辅间,势若风卷沙。
一朝长星坠,竟使蜀妇髽。
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
往事逐云散,故山依渭斜。
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南望斜谷口,三座山峰如犬牙般耸立。
西望五丈原,曲折如同长蛇蜿蜒。
我怀念诸葛亮,他带领万骑出征汉中。
官吏士兵如静水一般,马蹄声萧萧传来。
诸葛的才华与曹丕相比,岂止是十倍之多。
回顾三辅之地,势如风卷沙尘。
一朝长星陨落,使得蜀地的妇女为之发愁。
山中的僧侣岂能知晓这些,只是坐在一间老烟霞的室中。
往事如云烟散去,故乡依然在渭水之斜。
客人来此空自吊古,清泪湿落悲笳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兼具理性与感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这首诗作于北山的僧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乱世的忧虑与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苏轼的《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南望斜谷的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追忆。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个人的情感寄托。
开头两句描绘了山河的壮丽,三山如犬牙,暗示着险峻的历史与现实。接着,西观五丈原,作者直接引入历史场景,提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出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与怀念。作者通过对“万骑出汉巴”的描述,传达了当时的壮观场面与英雄气概,反映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索。
在描写历史的同时,苏轼也对现实的无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提到“吏士寂如水”,表现出战乱中的冷清与无力感,进一步加深了全诗的悲剧色彩。最后两句“故山依渭斜”与“清泪落悲笳”,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感慨,情感愈加深沉。
整首诗在意境与情感上交融,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感慨,表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
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
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
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楇。
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
顾瞻三辅间,势若风卷沙。
一朝长星坠,竟使蜀妇髽。
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
往事逐云散,故山依渭斜。
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自然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过往英雄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彰显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感与思想深度。
诗中“南望斜谷口”描绘的是( )
诸葛亮的才华与曹丕相比,苏轼认为( )
“一朝长星坠”的含义是( )
杜甫《蜀相》与苏轼这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与历史的沉思,但杜甫的诗更加直接,情感更加沉重,而苏轼则以更为优美的自然描绘与哲思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