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32:13
送玉面狸
北距飞狐信未通,夜来缚到稿街东。
千年妖幼谁家妇,一国蒙茸无是公。
丘首可怜迷故土,帝羓空用起腥风。
长缨俘献埋轮使,未问豺狼问此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情境:北方的飞狐信使尚未传来消息,夜间却捕获了一只玉面狸。千年妖怪的幼崽,究竟是哪个家庭的妇人所生?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浓厚的阴影之下,似乎没有人来关注这只妖怪的命运。丘首山上可怜的生灵迷失在故乡之中,皇帝的军队空有威风,反而带来了腥风血雨。长缨(绳索)用来捕捉妖怪,仿佛是为了向轮回的使者献祭,但却没有问过豺狼,这位老人又是何等的悲惨。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豁达之作,又有细腻柔和之情,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社会动荡,民间妖怪传说盛行。诗中通过妖怪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与无奈。
《送玉面狸》是苏轼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诗。诗中通过对“玉面狸”这一妖怪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诗人用“北距飞狐信未通”来表达信息闭塞和无所依循的无奈,营造出一种神秘且压抑的氛围。接着,诗人以“千年妖幼”引入妖怪的形象,反映出妖怪的无辜和被忽视的命运。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对权力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丘首的迷失和帝羓的腥风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在权力面前,个体的渺小和无助。同时,长缨俘获妖怪的意象,象征着人们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控制的渴望。诗的结尾以“未问豺狼问此翁”收束,既反映了对社会底层生灵的同情,也暗含对统治者冷漠无情的批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妖怪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与对权力的批判。
诗词测试:
《送玉面狸》的作者是谁?
诗中“长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腥风”主要指代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