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0:28
赤脚蓬头,蓑衣箬笠,随处安然。守无角牛儿,不离左右。同行同住,同坐同眠。常在家山,匀调水草,拗性之时着一鞭。牧回处,看辽天鼻孔,软索低牵。闲来渴饮灵泉。把短笛横吹下岭前。喜牛儿安静,清风凉彻,放开心地,万事由天。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花满前村水满川。真消息,有世人问我,起手擎拳。
光脚蓬头,穿着蓑衣戴着箬笠,无论到哪里都感到安然自在。守护着没有角的牛儿,不离不弃。与牛儿同行同住,同坐同眠。常常在家乡的山间,均匀地调配水草,当牛儿任性时轻轻地抽一鞭。放牧归来时,看着牛儿那宽阔的鼻孔,用柔软的绳索轻轻牵引。闲暇时,渴了就喝灵泉的水。拿着短笛横吹,走下山岭前。喜欢牛儿安静,清风凉爽透彻,心情放松,万事顺其自然。彼此忘却,形神俱妙,前村花满,水满川。真正的消息是,如果有世人问我,我会举手示意。
作者介绍:王玠,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与牛儿和谐共处的田园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元代,社会动荡,人们普遍向往安定和平静的生活,这首诗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牧童与牛儿和谐共处的田园生活。诗中,牧童的形象朴素自然,赤脚蓬头,穿着蓑衣箬笠,无论到哪里都感到安然自在。他与牛儿同行同住,同坐同眠,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辽天鼻孔”、“软索低牵”、“灵泉”、“短笛横吹”等,都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生活场景。最后,诗人通过“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即忘却自我,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牧童与牛儿的亲密关系,诗人传达了忘却自我,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牧童形象是怎样的? A. 赤脚蓬头,蓑衣箬笠 B. 穿着华丽,手持长鞭 C. 骑马奔驰,英姿飒爽 D. 手持书卷,文质彬彬
诗中提到的“无角牛儿”是指什么? A. 没有角的牛 B. 有角的牛 C. 小牛 D. 特殊品种的牛
诗中“辽天鼻孔”形容的是什么? A. 牛的鼻孔宽大 B. 牛的眼睛明亮 C. 牛的耳朵灵敏 D. 牛的尾巴长
诗中“软索低牵”表达了什么? A. 牧童对牛的严厉管教 B. 牧童对牛的温柔照顾 C. 牧童对牛的随意放任 D. 牧童对牛的疏忽大意
诗中“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表达了什么? A. 牧童与牛儿的关系疏远 B. 牧童与牛儿的亲密关系 C. 牧童与牛儿的竞争关系 D. 牧童与牛儿的敌对关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