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2:0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2:01:33
《次韵僧潜见赠》
作者:苏轼
道人胸中水镜清,
万象起灭无逃形。
独依古寺种秋菊,
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间底处有南北,
纷纷鸿雁何曾冥。
闭门坐穴一禅榻,
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
欲与慧剑加砻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
霜髭不翦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
故知倚市无倾城。
秋风吹梦过淮水,
想见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
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顾,
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
两脚欲趁飞猱轻。
多生绮语磨不尽,
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
不知下有行人行。
空阶夜雨自清绝,
谁使掩抑啼孤茕。
我欲仙山掇瑶草,
倾筐坐叹何时盈。
簿书鞭扑昼填委,
煮茗烧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浊水,
共看落月金盆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道人内心如水镜般清澈的境界,万象的变化无影无踪。他在古寺中种植秋菊,希望与雅士共享落英。人间南北分明,秋风中鸿雁飞过,彼此之间却无缘相识。道人闭门坐在禅榻上,岁月在他头顶悄然流逝。今年他偶然出门求法,希望能与智慧之剑共同磨砺。新磨的山水从云端而来,霜白的胡须让孩子们感到惊奇。公侯贵族想要了解他,却是无从得知,因此他明白在市井中是不会倾城的。秋风吹过淮水,想起了庭院里垂下的橘柚。老朋友各自身处天涯,相望如晨星般遥远。彭城的老守并不值得在意,枣林和桑田在此相邀。千山万水不怕远,脚下的步伐轻盈如猿猴。多年来的风花雪月难以磨灭,仍有那曲折动人的诗人情怀。猿声鹤唳本无意,岂知脚下有行人经过。空荡的台阶上夜雨清绝,谁又让孤独的啼声被遮掩。我想去仙山采摘瑶草,坐着叹息何时能满筐。白天忙于卷宗,夜晚煮茶烧栗,正适合夜行的征途。希望求得摩尼珠照亮混浊的水,共同欣赏倾泻的明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洒脱,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具有深厚的哲学思考。
《次韵僧潜见赠》创作于苏轼被贬之际,诗中蕴藏着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开篇以“道人胸中水镜清”引入,既点明了主题,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宁静。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孤高的道人,在古寺中种菊,渴望与“骚人”分享秋天的美景,表现出一种清雅的情趣,并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诗中反复出现的自然意象,如“秋风”、“落英”、“猿吟鹤唳”,不仅增添了诗的韵味,也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描绘这些景象的同时,也在反映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此外,诗中关于时间的思考令人深省。“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一句,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沉思。诗人希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正如他所期待的“摩尼照浊水”,希望能寻得清明与安宁。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诗句流畅而富有音乐感。在主题上,诗人反映了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一幅充满哲理与情感的画面。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友谊、自然和人生哲理展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道人胸中水镜清”比喻什么?
“秋风吹梦过淮水”中“梦”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摩尼”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