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夜寻司空文明逢深上人因寄晋侍御》

时间: 2025-04-30 05:13:34

诗句

鹤裘筇竹杖,语笑过林中。

正是月明夜,陶家见远公。

自嫌山客务,不与汉官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3:34

诗词名称: 夜寻司空文明逢深上人因寄晋侍御

作者: 李端 〔唐代〕

原文展示:

鹤裘筇竹杖,语笑过林中。
正是月明夜,陶家见远公。
自嫌山客务,不与汉官同。

白话文翻译:

在月明的夜晚,我穿着鹤毛的披风,手持竹杖,和你在树林中谈笑。
正是在这个明亮的夜晚,我在陶渊明的家中见到了远公(陶渊明)。
我自觉身为山中隐士,不愿与汉朝的官员同流合污。

注释:

  • 鹤裘:用鹤毛制成的衣服,象征高洁的品位。
  • 筇竹杖:用竹子制成的拐杖,常为隐士所用。
  • 远公:指陶渊明,因其志趣高洁,隐居山林,称为“远公”。
  • 山客:指隐士或山中游人。
  • 汉官:指汉朝的官员,暗指世俗官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文人隐士追求自然、反对世俗的潮流,诗人通过与陶渊明的相遇,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拒绝。

诗歌鉴赏:

李端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月光下的幽静夜晚,展现了诗人对隐官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他身处幽林,与友人畅谈的愉悦场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月明的夜晚,给人以宁静与思考的空间,而陶渊明的出现则引发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忆与向往。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屑与拒绝,强调了他宁愿做一个自由的山中隐士,也不愿与官员同流合污。整首诗在清丽的意象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诗人穿着高洁的衣服,拿着竹杖,象征着一种清新脱俗的形象,暗示他与世俗的距离。
    • 第二句: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诗人拜访陶渊明,意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第三句:诗人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并不愿意参与世俗的官场,强调了隐士的清高与独立。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鹤裘筇竹杖”,“语笑过林中”,展现了音韵的和谐美。
    • 意象:通过“月明夜”、“林中”营造出恬静的氛围,象征着理想的隐居生活。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拒绝,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由与高洁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鹤裘:象征高洁与脱俗。
  • 筇竹杖:隐士生活的象征。
  • 月明:宁静与智慧的象征。
  • 陶家:代表理想的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公”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陶渊明
    • D. 白居易
  2. 诗人穿着何种衣物?

    • A. 兽皮
    • B. 鹤裘
    • C. 丝绸
    • D. 毛衣
  3. 诗中“自嫌山客务”意为:

    • A. 感到自豪
    • B. 自我反省
    • C. 希望出仕
    • D. 感到孤独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月夜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端与陶渊明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但李端的诗更多地强调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楚辞·汉乐府》

相关查询

送毛懋新山人归河南 春初雨中独坐 游西山 长女适郑示诗三章 其二 长女适郑示诗三章 其一 登黄鹤楼歌 出门四章送伯兄之扬州 其四 岁暮述哀 三兄襄阳书来示近诗一册因寄 雨中登太白酒楼怀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裒凶鞠顽 以水救水 朝前夕惕 閠字旁的字 视为寇仇 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气势磅礴 爪字旁的字 聚足 流溺忘反 障难 齐字旁的字 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各有所长 鼻字旁的字 枯笑 包含懵的词语有哪些 母字旁的字 包含置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