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3:0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3:02:47
《七月五日二首》
作者:苏轼
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
萧条北窗下,长日谁与度。
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
况我早衰人,幽居气如缕。
秋来有佳兴,秫稻已含露。
还复此微吟,往和糟床注。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月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凄怅。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夏末初秋时节的感慨。诗人因受到谤言而寻医问药,因害怕生病而不愿饮酒。在北窗下,萧条的环境中,漫长的白天没有人陪伴,显得十分孤独。今年天气炎热,草木也在酷热中受困。更何况我年事已高,独居一隅,气息如细丝般微弱。秋天即将到来,我的心情也有了些许欣喜,稻谷已经开始露出露珠。于是我继续低吟浅唱,往日的酒床上再添一笔。哪里去寻找新秋的气息呢?在北台上只见萧索。秋天还未到来多少时日,风月却已经显得清亮。云间高耸的翠色,林间的远景开始浮现。新枣渐渐可以剥皮,晚瓜也可以分享。西风送走了落日,万物都透出凄凉的情绪。想着要及时享受快乐,白发却不肯放过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擅长词作和诗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而隐居的时期。诗中流露出他对于人生的感慨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从容态度。
《七月五日二首》是一首具有强烈个人情感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开篇就以“避谤诗寻医”引入,表现出诗人因受谤而心怀不安,躲避世俗的眼光。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北窗下的孤独情景,长日无伴,显得无比萧索,生动呈现出他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诗中“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夏季的酷热,草木也在这炎热中感到窒息,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而“况我早衰人”则直接表露出诗人的自我感知,他感到时光对自己的侵蚀,年华的流逝使他更加感到无力。
即便如此,诗人仍然在“秋来有佳兴”中找到了些许安慰,稻谷的露珠暗示着丰收的希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此外,诗中对秋天的描绘,如“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充满了生机与美感,显示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思索,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诗人在面对衰老与孤独时,依然选择微吟低唱,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生活的坚持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七月五日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孤独与感慨
C. 生气
答案:B
诗中“今年苦炎热,草木困薰煮”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
A. 冬天的寒冷
B. 夏天的酷热
C. 秋天的丰收
答案:B
“白发不汝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年轻的怀念
B. 对衰老的无奈
C. 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B
苏轼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倾向于内省与感慨,而李白则常常表现出豪放与洒脱。
主题对比:苏轼的《七月五日二首》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更多涉及家庭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