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5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50:32
煌煌世冑馀,夫子非碌碌。
由来有诗书,所以能绝俗。
得官本河朔,瓜期未易促。
扁舟下南来,逸驾追鸣鹄。
遇胜即徜徉,风餐兼露宿。
嗟余偶倾盖,一笑外羁束。
杖策每过从,相携访山谷。
东风披鲜云,绣错出林麓。
松门有时尽,幽景无断续。
崖转闻钟声,林疏见华屋。
衔山馀落景,归迹犹踯躅。
谁云邺下欢,往事不可复。
吾曹二三子,取乐亦云足。
愿公寄新诗,一一能见录。
船头行北归,囊橐有美玉。
尘埃京洛人,亦与洗心目。
辉煌的家世已经消逝,君子并非平庸之辈。
自古以来,有诗书的积累,才能脱离世俗之流。
我得以官职在河朔,瓜果丰收的时节还未到来。
我乘小舟南下,悠然自得地追逐鸣叫的天鹅。
遇到风景时便徜徉,风餐露宿,享受自然。
唉,我偶尔倾盖而笑,忘却了外界的羁绊。
我每次出行,同行的朋友总是携手共访山谷。
春风拂面,鲜花盛开,绣出林间的美景。
松门有时会关闭,幽静的风景却是不断延续。
在崖边转角时听到钟声,从林间稀疏的树木中看见华美的房屋。
衔山的余晖洒下,归途的脚步仍显得踌躇。
谁说邺下的欢乐,往事已难以重温。
我们这几位朋友,取乐也算知足。
希望您能寄来新的诗作,一一能让我见到。
在船头北归时,口袋里装着美玉。
尘埃中的京洛人,也希望能洗净心灵的目光。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并融入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理思考。在政治上,他经历了多次贬谪,生活坎坷,然而他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惠州期间,表现了他游山玩水的心境,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超脱。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他在不平凡的经历中仍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诗意生活的态度。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内心世界。诗中,苏轼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游山的经历,抒发对世俗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从“煌煌世冑馀”开始,诗人便揭示了名望与平庸的对比,表达出对浮华生活的淡泊与厌倦。接着,他描绘了游山时的悠闲与自在,似乎在宣告身心的解放。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进一步抒发他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表达出对友人诗作的渴望和期待。最后,他提到“船头行北归,囊橐有美玉”,不仅是对自身生活境遇的反思,也是对精神财富的强调。整首诗在抒情中渗透着哲理,展现出苏轼的豁达与深邃,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和对友人寄情的表达,探讨了个体在世俗中的定位,强调了精神的追求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