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5: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5:03
《鹧鸪天》
作者: 李之仪 〔宋代〕
收尽微风不见江。
分明天水共澄光。
由来好处输闲地,
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
须知粗布胜无裳。
从今认得归田乐,
何必桃源是故乡。
整首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但却不见江水的流动。天与水清澈明亮,相映成辉。原本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在闲适的土地上,真让人感叹人生到底为何如此忙碌。既然心思已经远离了繁华,生活的滋味也会更持久。我们要明白,粗布衣服的乐趣胜过华丽的无裳。从今往后,我明白了归乡的乐趣,又何必追求那传说中的桃花源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代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象征着人们向往的宁静与美好。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梦阮,号惭愧,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词风清新俊逸,擅长抒情,尤其在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方面颇具独到之处。他的诗词通常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淡泊。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李之仪的人生旅途中,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忙人生的思考。这首词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鹧鸪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远离,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开篇的“收尽微风不见江”以轻柔的语气营造出宁静的氛围,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便是在微风轻拂的日子里,江水的声音也显得微不足道。接着,诗人通过“分明天水共澄光”展示了大自然的和谐美,暗示着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感慨人生的忙碌,面对“由来好处输闲地”的沉思,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的“心既远,味偏长”则体现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强调了生活的意义在于心灵的满足,而非物质的富裕。最后,诗句“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更是揭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认同和对理想追求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释然与接纳。
整首词流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李之仪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他超然的生活态度与深邃的思想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天水共澄光”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同时“微风”与“江”对比,表现出宁静与喧嚣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忙世俗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自在生活的追求,揭示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田园生活的推崇,同时反映了士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
诗词测试
李之仪的《鹧鸪天》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战乱的忧愁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名利的追求
D. 对爱情的思考
“心既远,味偏长”中的“心既远”指的是什么?
A. 心灵远离喧嚣
B. 心灵对财富的追求
C. 心灵对爱情的向往
D. 心灵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鹧鸪天》的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