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9:09
夏港僧舍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迅商呼不来,午汗如翻浆。
道人空万缘,解后赞公房。
虚室千世界,圆满一钵囊。
碧云护兜率,白日照普光。
萧萧芦苇中,着此清净坊。
鉴师从西来,一喝登慈航。
唾手举慧刃,斫断烦恼韁。
邀我供煮饼,心地陡清凉。
官焙破苍璧,桃笙涨寒江。
从师问究竟,室西照残阳。
这首诗描绘了在夏日的港口,僧舍清幽的环境。诗人感受到商人们的匆忙与热烈,自己却在午后汗水淋漓中闲适而不急。道士心无杂念,赞美着公房的宁静。虚空的房间中,似乎蕴含着千般世界,圆满无缺的钵囊象征着佛教的智慧。碧蓝的云彩护卫着兜率天,阳光普照,温暖而明亮。在芦苇荡中,诗人找到了这处清净的场所。鉴师自西方而来,声音洪亮如雷,带着慈悲心引导众生。随手拿起智慧的刀刃,劈开烦恼的绳索。受到邀请,品尝师父煮的饼,心中顿时感到清凉。炉火烤制的饼如同破裂的青璧,桃笙声响起在寒冷的江水中。诗人在向师父请教时,看到西边的阳光映照着残阳,感慨良多。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景岚,号静斋,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佛教哲理的领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蕴含禅意,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魏了翁在某个夏日的港口僧舍,反映了他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找到内心宁静的体验。诗中表现了对道教和佛教思想的融合,强调解脱与内心的平和。
《夏港僧舍》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作,展现了魏了翁对自然、人生和宗教信仰的独特见解。诗的开头通过“迅商呼不来,午汗如翻浆”描绘出商人们的忙碌与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闲,这种对比突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
接下来的“道人空万缘,解后赞公房”,表现出道士的心境,万缘皆空,赞美着这方清净的僧舍,表明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接着“虚室千世界,圆满一钵囊”,展现了禅宗的思想,表示在看似空寂的室内,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可能。
“碧云护兜率,白日照普光”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象,仿佛在为这份宁静和智慧保驾护航。而“萧萧芦苇中,着此清净坊”,则是身处自然的真实体验,芦苇的轻声细语与周遭的宁静形成和谐的氛围。
后续的诗句中,鉴师的到来象征着智慧的传承,唾手可得的“慧刃”则暗示着诗人对烦恼的超越与解脱。最后的几句描绘了在与师父交流时的恬静心境,残阳映照下的思考使人沉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自我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环境中,渗透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展现了魏了翁对内心平和与智慧的追求,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
逐句解析:
“迅商呼不来,午汗如翻浆。”
“道人空万缘,解后赞公房。”
“虚室千世界,圆满一钵囊。”
“碧云护兜率,白日照普光。”
“萧萧芦苇中,着此清净坊。”
“鉴师从西来,一喝登慈航。”
“唾手举慧刃,斫断烦恼韁。”
“邀我供煮饼,心地陡清凉。”
“官焙破苍璧,桃笙涨寒江。”
“从师问究竟,室西照残阳。”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强调在繁忙的社会中寻求智慧与解脱,表现了道教与佛教思想的融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道人”指的是哪个宗教的修行者?
“虚室千世界”中,“虚室”象征着什么?
“唾手举慧刃”中的“慧刃”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其他诗人如李白和杜甫的作品相比,魏了翁的《夏港僧舍》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追求,而李白的诗作多体现豪放与奔放的个性,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间疾苦。魏了翁的作品在风格上更强调一种清幽的哲学思考与生活态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