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8:5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8:56:26
风波定後得西归,乌鹊喧呼里巷知。
未熟黄粱惊破梦,相看白发信乘危。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
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
在风浪平息后我终于得以西归,乌鸦和喜鹊在街巷中喧闹地叫着。
未成熟的黄粱米让我惊醒了美梦,回首相看两鬓白发真是危机四伏。
猪肩肉依然有着深冬的美味,蚕器也应适逢市场的好时机。
乡亲们为我留存腊酒,不必再唱那忧伤的《式微》之歌。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优雅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尤其在散文、诗词和论述方面有着卓越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由外地返回家乡之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感怀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北宋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感受。
苏辙的《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展示了他对归乡的期待与感慨。诗中描绘了归途中的一系列意象,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开篇“风波定後得西归”,体现了他经历风浪后的归属感与安宁,暗示着过往的艰辛与不易。而“乌鹊喧呼里巷知”,则通过喜鹊的叫声传达了乡音的亲切,增添了归乡的温情。
接下来,诗人提到“未熟黄粱惊破梦”,以黄粱米象征着未实现的理想,暗示他对生活的深思与警醒。白发的出现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带来了一种危机感,折射出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哲思。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通过生活中平常的美味与商业机会,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则表现出乡亲们的热情与纯朴,抒发了对家乡的依恋与感恩。
整首诗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也有对家乡的温暖怀念,表现了苏辙的宽广胸怀和细腻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归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人对生活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风波”象征什么?
A. 归乡的安宁
B. 人生的起伏
C. 乡音的亲切
答案: B
“豚肩尚有冬深味”中“冬深味”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冬天的食物
C. 乡村的传统
答案: A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无奈
B. 对家乡的感激
C. 对理想的失落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辙与杜甫的作品,苏辙的《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与乡情,而杜甫的作品则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事的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