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0:18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
作者:苏辙
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
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
我昔在济南,君时事淄青。
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
丈夫事扬志,归去无田耕。
闲官少愧耻,教子终余龄。
定心养浩气,闭目收元精。
此志我亦然,偶与长者并。
会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虽然两人由于身份和地域的不同,寒暄时显得有些生疏,但彼此的豪情依然能慰藉一生。诗人回忆自己曾在济南生活,而友人却身处淄青,两地差异让人感慨。诗人提到多年食羊肉,想要忘记家乡的莼菜汤,问友人为何轻易放弃故乡,感叹士人应有的志向与责任。尽管身为闲官,诗人却不以为耻,反而教导子女要有长远的抱负。他强调定心养气、收养元精的修身之道,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长者相同,虽然未来的相聚不可预期,但也不易随意夸口。
“士”在古代是指有志之士,强调了诗人对理想与志向的追求。“归去无田耕”反映了士人不耕田于田园,追求更高的理想。“闲官”则暗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放下,强调了教育后代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与其兄苏轼并称,诗文俱佳,提倡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为友人余京送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家庭的思考。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送别诗,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苏辙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人的祝福。诗的开头以“矫矫吴越士”引入,展现了友人的风采与志向,接着通过“寒暄虽云异”展现两人之间的情感深度,尽管生活环境不同,彼此的豪情依然能够相互慰藉。
回忆往昔的“我昔在济南”,诗人以此为基础,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现状的感慨。特别是“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用饮食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中“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透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责任的思考,表达了士人对家国的情感。尽管身处闲职,诗人依然不忘教子育人,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以“此志我亦然”总结,表明了自己与友人志同道合的心态,尽管未来的相聚不可期,但友谊的珍贵依然存在。
逐句解析: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士人的理想与责任,诗人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强调了教育后代、修身养性的价值。
诗词测试
诗中“矫矫吴越士”形容的是谁?
“连年食羊炙”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对“闲官”的态度是?
答案:1. B;2. A;3. 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