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0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05:39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在犬吠和水声的交织中,桃花上沾满了露珠。
这露珠浓得像雨水,在树木茂密的地方偶尔能见到鹿,
而在正午的溪水旁却听不到钟声。
野生的竹子间透出青色的雾霭,飞流的泉水挂在碧绿的山峰上。
无人知道他去向何处,我只能忧愁地倚靠在两三棵松树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出色的诗才,被尊称为“诗仙”。他的一生充满了浪迹天涯、追求自由的经历,其作品多以豪放、奔放著称。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创作于李白游历天山时,表达了他对道士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道教文化在唐代盛行,李白对此情有独钟,渴望与道士交流,寻求心灵的寄托,但终未能如愿。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内心情感相结合的诗作。诗中开头以“犬吠水声”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生动的环境中,水声与犬吠构成了宁静的背景。接着,桃花沾着露水,春意盎然,画面温润而美丽。李白巧妙地利用“树深时见鹿”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灵动,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随着诗意的深入,李白通过“溪午不闻钟”的描写,将孤独感进一步提升,显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这宁静的自然环境中,钟声的缺失,象征着人与社会的隔绝,诗人似乎在质问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李白的孤独与失落跃然纸上。倚靠在松树上的他,正是对道士的追寻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然而终究未能相遇,反映出人生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白特有的豪放与敏感,兼具了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李白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孤独命运的感慨,体现了他对道教思想的向往。
诗中的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富有哲理的思考。
诗中“无人知所去”的意思是:
A) 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B) 无人知道他要回来
C) 无人知道他在做什么
D) 无人知道他是谁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不包括:
A) 桃花
B) 鹿
C) 钟声
D) 云彩
“愁倚两三松”表达了诗人的:
A) 快乐
B) 孤独
C) 生气
D) 安宁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