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宿法华寺》

时间: 2025-04-26 18:44:39

诗句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

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

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

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4:39

原文展示: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白话文翻译:

松间的雨不时滴落,寺门处清静且凉爽。这份心境究竟谁能证明,我回到支公的床榻上休息。壁画上感受到神灵的痕迹,经龛中传来异香。独自游览,寄托于超脱世俗之外,匆匆返回南昌。

注释:

字词注释:

  • 松雨:指松树间的雨滴。
  • 时复:不时,偶尔。
  • 清且凉:清静且凉爽。
  • 此心:指作者的心境。
  • 竟谁证:究竟谁能证明。
  • 回憩:回来休息。
  • 支公床:支公的床榻,支公可能指某位高僧或隐士。
  • 壁画:寺庙墙壁上的画。
  • 感灵迹:感受到神灵的痕迹。
  • 龛经:放置经书的龛。
  • 传异香:传来异样的香气。
  • 独游:独自游览。
  • 寄象外:寄托于超脱世俗之外。
  • 忽忽:匆匆。
  • 南昌: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典故解析:

  • 支公床:可能指某位历史上的高僧或隐士的床榻,具体人物需进一步考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法华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法华寺的静谧体验。首句“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即刻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松雨的滴落声增添了自然的韵律。接下来的“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表达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壁画和龛经的描写,增添了宗教和神秘的色彩,而“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则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愿望和匆匆归去的现实。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描绘了松树间雨滴的滴落声和寺门的清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环境。
  2. “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表达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探寻,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通过壁画和龛经的描写,增添了宗教和神秘的色彩。
  4. “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愿望和匆匆归去的现实。

修辞手法:

  • 拟人:“松雨时复滴”中的“时复”赋予了松雨以人的行为特征。
  • 对仗:“清且凉”中的“清”与“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雨:象征自然和宁静。
  • 寺门:象征宗教和清净。
  • 壁画:象征艺术和神秘。
  • 龛经:象征宗教和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松雨时复滴”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松树间的雨滴 B. 寺门的清凉 C. 壁画的灵迹 D. 龛经的异香

  2. “此心竟谁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宗教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喜爱 D. 对艺术的追求

  3. “独游寄象外”中的“象外”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界 B. 宗教界 C. 世俗之外 D. 艺术界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崔国辅的《宿法华寺》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崔国辅的诗作。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唐代诗词的深入解析。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残暑招客 想东游五十韵 池上闲吟二首 别后寄美人 岁暮呈思黯相公皇甫郎之及梦得尚书 紫藤 梨园弟子 曲江亭晚望 九日寄行简 放言五首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齒字旁的字 凿凿言之 三框儿的字 刀光血影 倒八字的字 椒房兰室 鸿开头的成语 奬饰 一蛇二首 赐茅授土 包含排的词语有哪些 谓号 采字头的字 知幾其神 无字旁的字 不讳之朝 寝馈书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