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5:1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8:37
示报宁长老
白下亭东鸣一牛,
山林陂巷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
曾悟布毛谁比丘。
在白下亭东边,有一头牛在鸣叫,
山林和小巷在这个高秋的季节里格外清幽。
新营里的枣树和棫树,我作为檀越(即信士),
曾经悟出布毛的道理,谁能和我比拟呢?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檀越”和“比丘”的使用,诗人暗示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思考,从而表现出其内心的修行与精神追求。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穷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变法”著称,主张通过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王安石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某一阶段,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感悟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思考。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对生命的思考。
《示报宁长老》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作。开篇以“白下亭东鸣一牛”引入,生动地描绘了白下亭附近的宁静秋景,牛鸣声响起,仿佛唤醒了山林的沉寂,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接着,通过“山林陂巷净高秋”,展现出一种空灵的自然景象,山林和小巷在高秋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清澈和干净,似乎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在这幅自然画卷中,诗人自我定位为“檀越”,他在新营中的枣棫树下思考,表现出一种信士的智慧和豁达。最后一句“曾悟布毛谁比丘”,不仅表现了对修行的思考,还传达出一种自我反省的情感,似乎在问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修行之道。全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境界,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测试:
“白下亭东鸣一牛”中“鸣”的意思是:
A. 吼叫
B. 吱吱叫
C. 哭泣
D. 吼叫
“新营枣棫我檀越”中的“檀越”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信士
C. 高僧
D. 僧侣
诗中表现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王安石的《示报宁长老》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杜甫则更多强调社会动荡对个人心灵的影响。两首诗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表现出诗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