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13:3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13:31:10
车螯肉之弱,恃壳保厥身。
自非身有求,不敢微启唇。
尚恐擉者得,泥沙常埋堙。
往往汤火间,身尽壳空存。
维海错万物,口牙且咀吞。
尔无如彼何,可畏宁独人。
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豁然从所如,游荡四海漘。
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死生或有在,岂遽得烹燔。
这首诗描写了车螯的肉体柔弱,依靠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若不是自己有需求,连微微启唇都不敢。更担心被捕捉者得手,泥沙常常将其埋藏。经常在汤火之间,肉体虽然被煮尽,壳却仍旧空存。大海错综万物,嘴巴和牙齿也只能吞咽。你若不如那样,何必单独害怕人呢?无所作为只会自苦,含蓄隐忍不愿展示。豁然开朗,随心所欲,游荡在四海之间。清水洗去污垢,阳光照耀昏暗。生死或许都有,岂能急于被煮烤?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推行新法,旨在富国强兵。他的诗歌以清新、质朴见长,常常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政治理想未能完全实现,心中充满忧虑与失落。通过车螯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与自我保护的思考。
《车螯二首 其二》通过对车螯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生存的智慧。车螯肉体柔弱,恃壳自保,象征着人类在社会中常常需要外部的保护和自身的隐忍。诗的前半部分突出车螯的被动与无奈,强调了生存环境的严酷,以及在面对危险时的恐惧和无力感。后半部分则转向一种豁达的心态,表达了对于生死的淡然,似乎在呼唤一种超然的境界,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对生活的接受。整个诗作在意象上构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对脆弱生命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是对心灵解放的向往,展现了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深厚功力与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车螯的意象,探讨了生活中的脆弱与保护、自我隐忍与心灵解放的主题,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车螯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
A. 自己的力量
B. 外壳
C. 伙伴
诗中提到的“汤火”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危险
C. 自由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爱情
B. 生存与自由
C. 友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