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1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14:01
十年高卧此东峰,
出处无衅已丛。
洛蜀党成疑误国,
熙丰法敝竟缘公。
争墩已赋三山石,
记里犹传九曜宫。
漫向春风寻旧泽,
生平功过史书中。
在这东峰上,我已经高卧十年,
出入都没有纠纷和争执。
洛阳和蜀地的党派成了疑似误国的原因,
熙丰年间的法令败坏,最终都与您有关。
争吵中我已赋诗于三山的石头,
记忆中的九曜宫依然流传。
我漫步在春风中,寻找旧日的泽地,
您一生的功过都在史书里。
李来泰,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因战乱等原因,诗人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李来泰以其诗词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感受。
此诗创作于李来泰隐居东峰时期,表达了他对政治社会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诗中提及的“熙丰法”显示出他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而“生平功过”则体现了他对自己和他人历史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东峰隐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李来泰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头的“十年高卧此东峰”,不仅揭示了他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也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淡泊与无奈。接下来的“出处无衅已丛”,则表达了他在隐居生活中寻求安宁的愿望。
诗中对“洛蜀党成疑误国”的提及,体现了李来泰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与忧虑,尤其是派系斗争对国家的影响。而“熙丰法敝竟缘公”则是对当时法治状况的批判,反映了对社会腐败的深切反思。
“争墩已赋三山石”意象的使用,让人联想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通过赋诗来表达自身情感与思考的方式。最后两句“漫向春风寻旧泽,生平功过史书中”则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反思,诗人似乎在春风中寻找往昔的痕迹,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而富有韵律,情感上深沉而细腻,展现了李来泰作为清代诗人的独特风采及其对历史、政治的敏感性。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个人生平的审视。诗人通过隐居生活表达出对世事的无奈与淡泊,同时又充满了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
李来泰的隐居生活持续了多少年?
“洛蜀党成疑误国”中的“洛蜀”主要指代哪个地区?
诗中提及的“熙丰法”主要指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