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4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48:24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
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
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
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
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
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
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
夜里,有官吏敲门,高声催促纳粮。
家人还没等到天明,田地里已张灯点烛。
扬起的谷物洁净如珠,一车装有三十斛。
我仍然担心未能按时交纳,鞭责将会落到仆人身上。
往日我误入官场,心中愧疚才华不足。
连升了四级官职,却坐享十年的俸禄。
常听古人说,损失和收益总是要互相补偿。
今天我心甘情愿,把这些粮食还给太仓。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闻名,关注社会民生,常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白居易身处官场之际,经历了从基层官员到高官的转变。诗中反映了当时官员催促纳粮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自责,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责任与道德。
《纳粟》通过描绘夜间征粮的场景,揭示了官民之间紧张的关系。诗中开头的“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便营造出一种急迫的氛围,表现出官员对粮食征收的重视,也反映出农民在面对征税时的无奈与压力。接着,诗人通过对家庭准备纳粮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农民的辛苦与不易。
“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则直白地表达了农民对于无法按时交纳粮食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仅关乎自己的生计,也牵连到仆人的命运,显示出封建制度下对下层人民的压迫。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感到内心的愧疚和对官场的不满,传达出对社会的不公与对自我的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通过对比与反思,使读者感受到一位官员的沉重与无奈,同时也引发对社会责任与道德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征粮的场景,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官场的无奈,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与对自身处境的反省,展现了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认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吏”指的是什么?
A. 农民
B. 官吏
C. 商人
“扬簸净如珠”中的“珠”用来比喻什么?
A. 谷物的洁净
B. 农民的辛苦
C. 官员的权力
诗人对于自己官职的感受是?
A. 自豪
B. 愧疚
C. 满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