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4:12
元丰行示德逢
作者:王安石 〔宋代〕
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
四周的山峦在赤日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田地的裂缝如同龟背上的纹路。湖边的先生坐在草屋中,目睹着踏着沟车的农人期待秋天的丰收。雷声轰鸣,闪电划破滔滔的云,半夜的雨水滋润着亭边的草地。干旱的禾苗在牛的尾巴下埋藏,豆子枯死后又苏醒,长出了肥美的荚毛。把龙骨倒悬在屋檐上,买酒来浇灌客人的辛勤劳作。三年来五谷的价格便宜如水,而如今再次看到西部的丰收也是如此。元丰时期的圣人与天相通,千秋万岁与此同在。先生身处乡野因此不至于贫穷,直到老年仍在歌唱元丰的美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及思想家,倡导“新法”改革,重视经济和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丰年间,反映出王安石对农业、民生的深切关怀及对国家未来的期盼。诗中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安定富饶的渴望。
《元丰行示德逢》是王安石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与思考。在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观和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变革的期待。诗的开头描写四周山川的宁静与和谐,展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接着,作者通过“雷蟠电掣云滔滔”的描绘,呈现出自然力量的壮丽与农民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诗中提到的“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则生动地反映出农业生产中的艰辛与不易,但同时又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王安石在诗中不仅表现了对当时农民生活的同情与理解,还深刻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期盼。“三年五谷贱如水”,反映了当时经济困境,而“元丰圣人与天通”则体现出他对新法变革的信心。整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社会思考相结合,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文学家对国家、民生的深厚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农业丰收与社会变革的期盼,展现了王安石对于国家、民生的深厚关怀与理想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雷蟠电掣云滔滔”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A. 宁静的夜晚
B. 雷电交加的壮观场景
C. 和煦的阳光
“元丰圣人与天通”中的“元丰”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A. 宋神宗时期
B. 隋唐时期
C. 明清时期
诗中体现了对农民生活的什么态度?
A. 不屑一顾
B. 深切的同情与理解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