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0:47
送董伯懿归吉州
作者:王安石 〔宋代〕
我来以丧归,君至因谪徙。
苍黄忧患中,邂逅遇於此。
去年服初除,听赦相助喜。
看君数归月,但屈两三指。
茫然冬更秋,一笑非愿始。
篮舆杨柳下,明月芙蕖水。
僮饥屡闚门,客罢方隐几。
是非评众诗,成败断前史。
时时对奕石,漫浪争生死。
送迎皆幅巾,设食但陈米。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君豪才有余,我老惫先止。
东城景阳陌,南望长干紫。
欲斸三亩蔬,於焉寄残齿。
经过计後日,唱和犹在耳。
新恩忽舍我,欣怅生彼己。
江湖北风帆,捩柂即千里。
相逢知何时,莫惜缣与纸。
我回乡是因为丧事,而你来这里是因为被贬。
在这忧虑苍黄的时刻,我们在这里偶然相遇。
去年我才刚刚解除禁锢,听到皇帝的恩赐,心中喜悦。
看你每个月的归来,却不过屈指可数。
茫然间,冬天又变成了秋天,一笑之间不是我所愿。
在杨柳树下乘坐篮舆,明月照在莲花水面上。
侍童饥饿地多次窥视门口,客人们刚刚离去,我才隐没于几案之侧。
对是非的评价,成败的历史已断定。
我和你常常对弈石棋,漫无目的地争论生死。
送与迎都只是披着头巾,设宴时只是盛米而已。
我也曾经写过诗篇,挥笔如射蒿草的箭。
你才华横溢,我却因年老而感到疲惫不堪。
东城的景阳陌,南望长干的紫色山峦。
想要在这里开垦三亩菜地,寄托着我残存的牙齿。
经过的日子,唱和的声音仍在耳边回响。
新恩突然抛弃了我,心中怅然生出彼此的距离。
江湖上的风帆,转瞬即千里远。
相逢又不知何时,莫要吝惜缣帛与纸张。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政治主张以“新法”著称,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他的诗词作品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责任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任职期间,描写了他与朋友董伯懿的离别情景。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与深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送董伯懿归吉州》是一首深情且富有哲理的送别诗,展现了王安石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过往经历的追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开篇以“我来以丧归”引入,直接且有力,显示出诗人的人生境遇与情感状态,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氛围。接着通过“君至因谪徙”的对比,揭示了朋友同样身处困境,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共鸣。
在描写友人归程的部分,王安石用“看君数归月,但屈两三指”精炼地表达了时间的短暂与流逝,不禁让人对生命的无常产生共鸣。随后,诗人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篮舆杨柳下,明月芙蕖水”,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恰似他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谊的珍惜,又有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刻思考和丰富情感。同时,诗中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我来以丧归,君至因谪徙。
苍黄忧患中,邂逅遇於此。
去年服初除,听赦相助喜。
看君数归月,但屈两三指。
茫然冬更秋,一笑非愿始。
篮舆杨柳下,明月芙蕖水。
僮饥屡闚门,客罢方隐几。
是非评众诗,成败断前史。
时时对奕石,漫浪争生死。
送迎皆幅巾,设食但陈米。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君豪才有余,我老惫先止。
东城景阳陌,南望长干紫。
欲斸三亩蔬,於焉寄残齿。
经过计後日,唱和犹在耳。
新恩忽舍我,欣怅生彼己。
江湖北风帆,捩柂即千里。
相逢知何时,莫惜缣与纸。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对未来的期盼。王安石通过对生活的反思,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丧归”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篮舆杨柳”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在诗中,王安石对朋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