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舒州七月十一》

时间: 2025-04-26 04:31:43

诗句

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

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

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43

原文展示:

舒州七月十一
作者:王安石

行看野气来方勇,
卧听秋声落竟悭。
淅沥未生罗豆水,
苍茫空失皖公山。
火耕又见无遗种,
肉食何妨有厚颜。
巫祝万端曾不救,
只疑天赐雨工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七月的舒州所感受到的自然气息和生活状况。诗人看到田野间的气息渐渐浓烈,心中感到勇敢;在卧床中听到秋天的声音,却又觉得有些惋惜。细雨未能滋润刚刚播种的豆子,眼前的皖公山也显得苍茫失色。经过火耕后,地里再也没有留存的种子;肉食虽好,但又何妨我有些厚颜?巫祝各种法术都无济于事,仿佛天上赐予的雨水也是随意的。

注释:

  • 行看:走出去看。
  • 野气:田野的气息,指自然环境的气息。
  • 卧听:躺着听。
  • 秋声:秋天的声音,指秋风或秋雨的声音。
  • 淅沥:细雨。
  • 罗豆水:指刚播种的豆子需要水分。
  • 苍茫:形容景色模糊不清。
  • 火耕:用火烧的方式耕种。
  • 无遗种:没有留下种子。
  • 厚颜:在此指不以为耻,脸皮厚。
  • 巫祝:巫师和祭司,指祈求神灵保佑的活动。
  • 天赐雨工闲:天上赐予的雨水和农夫的辛勤劳动似乎无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丘,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主张变法,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其诗词风格以清新、朴实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农忙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农事活动,表达对农民辛苦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刻感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及对天灾人祸的无奈。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舒州七月十一》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七月的田野上所感受到的自然变化和人生哲理。全诗通过行走和卧听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首句“行看野气来方勇”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而“卧听秋声落竟悭”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与无奈。

在自然意象的描绘上,诗人用“淅沥”形容细雨未能滋润农田,表现了对于自然条件的期待和失落,而“苍茫空失皖公山”则通过景象的模糊,传达了一种失望的情感。接着,诗人提到“火耕又见无遗种”,在这里,火耕代表了一种传统的耕作方法,然而却让人感到土地的贫瘠和无奈,反映出农民的辛劳与对丰收的渴望。

最后两句“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则是诗人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揭示了对于天命的无奈,强调了人类的努力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与人世艰辛之间,达到了情感的共鸣,表现了对农耕生活的深沉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看野气来方勇:走出家门,看到田野的气息,感到精神焕发。
  2. 卧听秋声落竟悭:躺在床上听到秋天的声音,内心却是惋惜。
  3. 淅沥未生罗豆水:细雨未能滋润新播的豆子。
  4. 苍茫空失皖公山:远处的皖公山显得模糊而苍茫。
  5. 火耕又见无遗种:经过火耕之后,田地里已经没有留下种子。
  6. 肉食何妨有厚颜:吃肉也不妨有些厚颜无耻。
  7. 巫祝万端曾不救:各种巫祝的法术都没有救助的效果。
  8. 只疑天赐雨工闲:只觉得天上赐予的雨水和农夫的辛苦没有关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行看”与“卧听”的对比,体现诗人心境的变化。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如秋声、细雨、皖公山)来传达情感。
  • 排比:如“巫祝万端曾不救”,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农事的关注与无奈,同时反映了对命运的思考与对人类努力的强调,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气: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秋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罗豆水:象征着对丰收的渴望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 皖公山:作为背景意象,体现自然的辽阔与人类的渺小。
  • 火耕: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舒州七月十一》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皖公山”主要象征了什么? A. 人类的努力
    B. 自然的宽广
    C. 失落与惆怅
    D. 丰收的希望

  3. 诗人的态度是对天命的( )。

答案

  1. C
  2. C
  3.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农事的关注,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安危与人的苦难。

解读:王安石在《舒州七月十一》中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细腻与无奈,而杜甫在《春望》中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国的思考,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路花 谒金门 僧房薜荔 绮寮怨 山中吟 浪淘沙慢 小楼 大? 尉迟杯 祝英台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马字旁的字 羽字旁的字 铩羽暴鳞 硕果仅存 收局 讨帐 乌头白马生角 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崒的词语有哪些 皿字底的字 正谊 运动学 卓开头的成语 鬼头鬼脑 自字旁的字 通缄 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白字旁的字 正心诚意 包含踝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