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6:44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这位人到底是谁呢?他在自在中游玩。
他的诗歌在草木间回荡,如同圣人遗留的余韵,
又融入了竹子的深邃境界。
他时时在木石之间出现,超越了荒诞与奇异的境界。
全世界都知道他的珍贵,而我独自最为欣赏。
知音难觅,古人难得相合,
谁说生死就能隔断?相见如同龚隗那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文皆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个性鲜明,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创作于苏轼与朋友文与可的交往中,通过竹子这一意象,表达对友谊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及对自然的感悟。
苏轼在《题文与可墨竹,并叙》中,运用竹子这一意象,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艺术的追求。开头的“斯人定何人”引出诗人对友人的思索,接着描绘了友人游玩的自在状态,显示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诗鸣草圣馀,兼入竹三昧”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体现了他对草木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全诗通过“木石”和“荒怪轶象”的描写,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彰显了苏轼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追求。在“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中,诗人强调了对于美的独特欣赏,突显出他在艺术鉴赏上的独立个性。最后的“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则透露出一种对知音难觅的感叹,暗示了深厚的友情常常是难得的。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艺术的执着,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深邃思考与独立精神。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苏轼独特的个性和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的“草圣”是指哪位诗人?
“知音古难合”中的“知音”指代什么?
诗中通过“荒怪轶象外”表达了什么情感?
苏轼的诗作常以自然与友情为主题,相较于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加强调人际关系的独特与珍贵,而王维则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内心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