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11:0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1:07:14
岑参的《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前几天我解除了侯印,乘船返回山东。
清晨从犍为出发,悠闲地享受着微风。
七月的江水湍急,波涛汹涌映衬着秋空。
还遇见一位峨眉的僧人,正在船上念经。
夜晚停泊时防备虎豹,早晨出发时紧逼鱼龙。
一道急流在鸣叫,两岸高峰相连。
猿猴扫落岸边的花,鸟儿在檐下啼鸣。
烟雾笼罩着吴楚,沿湖海行驶通畅。
想起昨晚在西掖,曾经进入南宫。
日出时陪伴圣人,端着朝廷的笏板。
没想到如今被遗弃,心胸怎能豁然开朗?
我打算去海上,暂且学习乘桴翁的自在。
岑参,字子美,号青莲,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13年,卒于770年。岑参以其豪放的个性与边塞诗闻名,作品多反映边疆生活和自然风光,颇具浪漫色彩。
此诗创作于岑参从边塞归来的途中,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失落感。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是一首描绘旅途中景象与心境的诗,岑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河山水画卷。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清晨出发时的宁静与宽广,江水汹涌,周围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动感与生机。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而后半部分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尽管身处美好的自然之中,但他内心却难以摆脱对过去荣华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特别是“何由豁心胸”一句,流露出一种失落与无奈,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结尾的“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则是一种自我解脱的宣告,彰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全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仕途失落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提到的“峨眉僧”是在做什么?
诗人想要放弃什么?
岑参的《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展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感慨,但岑参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纠结与对自由的渴望,而王之涣则更多展现了胸怀壮志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