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3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35:35
嗟君七岁知念母,
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
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
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著彩服,
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
鹤发初生千万寿。
金花诏书锦作囊,
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
此事今无古或闻。
长陵朅来见大姊,
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
建中天子终不见。
西河郡守谁复讥,
颍谷封人羞自荐。
唉!你七岁时就懂得思念母亲,
可怜你在壮年时心中愈加苦楚。
羡慕你年老时能得到重逢,
喜极而泣,泪水如雨倾洒。
我并不羡慕那些身穿白衣做三公,
也不渴望白日升高的青天。
我只爱你五十岁时穿上彩衣,
孩子啼哭时却能实现当年的心愿。
烹制龙肉做成美味,玉石酿成美酒,
白发初生,万岁长寿。
金色的封诏书装在锦囊中,
白藤做的轿子,帘子上绣着花纹。
感念你我之间的离合,我的心中酸楚,
这样的事今古无人可比。
长陵的我来见你大姐,
仲孺怎会想到能碰上将军。
开皇时的苦桃只记得你的面容,
建中时期的天子终究没能见到。
西河的郡守谁再来讥讽,
颍谷的封人羞于自荐。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成就卓著,在散文、词、书法和绘画上也有极高的造诣。苏轼的诗歌风格多样,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感情。
该诗作于苏轼中年时期,正值其仕途波折之际,心中感慨良多。诗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生活的苦涩,体现了他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人生际遇的反思,展示了苏轼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悟。开头几句通过对“七岁知念母”的感慨,表现出人对亲情的敏感,尤其是在失去至亲后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随着诗句的深入,“羡君临老得相逢”转而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诗人以“喜极无言,泪如雨”来展现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令人读来心生共鸣。
在诗的中间部分,苏轼并不羡慕高官厚禄,而是更看重与家人团聚的简单幸福。特别是“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一句,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现状的珍惜。诗人以“烹龙为炙玉为酒”描绘了生活的富足与欢乐,然而“鹤发初生千万寿”又提醒人们老去的不可逆转。
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人生的苦涩与甘甜,最后的问题与叹息又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复杂与变迁。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与人文关怀。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亲情与人生的苦乐,表现了对母亲的思念与对人间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个人感受与社会地位,强调了简单而真挚的人际关系比高官厚禄更为珍贵。
诗中提到的“七岁知念母”是指什么?
A. 思念母亲的感受
B. 年龄的增长
C. 对人生的感悟
苏轼对三公的态度是怎样的?
A. 羡慕
B. 不羡慕
C. 忘记
“儿啼却得偿当年”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遗憾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在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