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7:55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衙门的书斋中,我躺着听那竹林的沙沙声,
我怀疑那声音是民间疾苦的哀鸣。
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州县小吏,
对每一根竹子、每一片竹叶都充满关切。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民间疾苦声”的联想,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矛盾与问题,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怀。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关注社会民生,反映百姓疾苦。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创作于郑燮任潍县知县期间,诗中描绘了他在书斋中听竹声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此时清代社会存在较多问题,郑燮的诗歌反映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竹声引发对民间疾苦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县官的责任感。开头两句,衙斋中听竹声,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而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竹声也因此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接着,诗人将竹声与民间疾苦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与同情,这种情感深刻而真挚,显示了他作为官员的良知和责任感。
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些小吾曹”的自谦,表现出他对自身地位的反思,以及对每一根竹子和竹叶的关切。这种细腻的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世苦难的深切同情。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思考,展现了郑燮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深厚人文关怀。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体现出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通过自然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与百姓的痛苦,展现了作者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良知。
诗人在哪个地方听竹声?
诗中提到的“民间疾苦声”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自称?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写法,既如此开篇,以下就极易流为吟风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却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也是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只穿插F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