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24: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24:19
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听说有座山岩,我便去寻访,竟然也登上了云外,走入松树的阴影之中。虽然这里并不是那种洞天福地,但与世俗的名利心相比,已是另一番境界。
“洞中境”常指隐士所居之地,象征一种清净、脱俗的生活状态,源于道教文化中的“洞天福地”概念。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厌弃与对山林幽静生活的向往。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曾任官职。他的思想受儒家影响深远,强调修身养性与内心的宁静。他的作品常表现出自然美与哲理思考的结合,风格清新脱俗。
此诗写于周敦颐在山中游历期间,诗人心向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山水的喜爱。
这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透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漠。首句“闻有山岩即去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渴望和探索精神。接下来的“亦跻云外入松阴”则描绘了他在山林中漫步的身影,云与松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令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两句则以反语的形式表达出,尽管眼前的景象并不算完美的“洞中境”,但与人间的名利心相比,已是另一种生活的理想状态。这种对比极具哲理性,反映出周敦颐内心的追求与哲学思考。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大自然和谐的向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自然的宁静与超脱,表现出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周敦颐
C) 杜甫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名利心”主要指:
A) 对名声与财富的追求
B) 对家庭的关心
C) 对知识的渴望
D) 对朋友的忠诚
诗人通过对比哪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A) 自然与人间的名利
B) 山与水
C) 诗与画
D) 过去与未来
《山中问答》 vs 《行县至雩都邀馀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同游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