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2:3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2:37:35
杜门人笑我,不知有天游。光明遍十万,咫尺陋九州。此观一日成,衮衮通法流。竿木常自随,何必返故丘。老聃白发年,青牛去西周。不遇关尹喜,履迹谁能求。
有些人把我锁在家中,嘲笑我不知道还有更高的天地。光明普照十万里,近在咫尺的只是狭窄的九州。这样的境界一旦形成,法流便在其中畅通无阻。竹竿和木头都是随身而来的,何必再回到故乡的土丘?老子的白发已经苍老,青牛也早已去往西周。不遇见关尹喜,想要追寻他的足迹,谁又能做到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势,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受陶渊明的影响,尝试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反思。这首诗反映了他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超脱。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苏轼对自由和超脱的渴望。开篇的“杜门人笑我”点出了诗人对世俗目光的蔑视与不屑,而“光明遍十万,咫尺陋九州”则暗示了他心中广阔的理想境界,尽管面临着现实的局限。接下来的“此观一日成,衮衮通法流”表明了他对某种真理的领悟与把握,似乎在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诗中“老聃白发年,青牛去西周”用老子的典故,强调了道教思想的影响,暗示着追求精神自由的可能性和难度。“不遇关尹喜,履迹谁能求”则以关尹喜的隐逸生活作结,表达了对高人之境的追寻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不仅具有哲理性,还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深厚的道家思想和人生态度。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由、理想和高人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杜门人笑我,诗人所指的“人”是指:
A. 朋友
B. 世俗之人
C. 隐士
“光明遍十万,咫尺陋九州”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名利
B. 理想境界
C. 现实生活
老聃与青牛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追求权力
B. 道家思想与自由
C. 物质享受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