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1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19:2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
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
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
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
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
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湖边的美丽景象。黑云翻滚,似乎尚未完全掩住山峦,白色的雨珠在船上跳跃。突然间,地面上刮来一阵风,轻松地吹散了云雾,望湖楼下的水面如同天空般广阔。放生的鱼和鳖纷纷游向人群,无主的荷花在四处开放。水边的枕头仿佛能让山也俯身仰视,轻风中的船只让人想起月光的柔和。乌菱和白芡不论价格,随意系着的青菰装饰着绿色的盘子。忽然想起在新会的灵观,因滞留在江海中得到更多的美食。献花的游女在木兰船上,细雨和斜风让翠色的裙子湿透。无尽的芳洲上生长着杜若,吴地的小孩却不识楚辞的召唤。未能成为小隐士,只能在其中隐居,长久的闲适胜过短暂的闲散。我原本无家可归,更不知道该去何处,故乡没有如此美丽的湖山。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兼具哲理和人文关怀。苏轼的作品多描绘山水景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常常游览湖泊,寄情于自然,写下了诸多景物描写的诗篇。这首诗正是他在望湖楼所作,表达了他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诗以湖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勾勒出一个生动的雨后湖边景象。开篇以“黑云翻墨未遮山”引入,展现出阴郁的天气,随即“白雨跳珠乱入船”,生动地描绘出细雨点滴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接着,诗人以“卷地风来忽吹散”描写突如其来的风,打破了原本的压抑,转而展现出湖面如天的开阔感。
诗中“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接着提到的“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则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包含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隐逸情怀。
最后,诗人以“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结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眼前美景的珍惜,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富含哲理的思考,成为了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湖山,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黑云翻墨未遮山”中“翻墨”意指:
A. 天空晴朗
B. 形容天气阴沉
C. 形容山高
D. 形容雨大
诗中“放生鱼鳖逐人来”体现了什么意象?
A. 忧伤
B. 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C. 人生的无常
D. 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提到的“我本无家更安往”表达了诗人的:
A. 对故乡的热爱
B. 对生活的失望
C. 对理想的追求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