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论诗》

时间: 2025-04-26 00:34:47

诗句

三百余篇岂苦思,个中妙处少人知。

籁鸣机动何容力,才涉推敲不是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4:47

原文展示:

论诗
作者:黄庚 〔宋代〕

三百余篇岂苦思,
个中妙处少人知。
籁鸣机动何容力,
才涉推敲不是诗。


白话文翻译:

整整三百多篇诗,难道是为了苦思冥想吗?
其中的妙处却鲜有人理解。
机动的籁鸣声又何曾需要力量,
稍微推敲一下就不是诗了。


注释:

  • 三百余篇:指古代诗歌的数量,可能暗指《诗经》中的诗篇或其它经典诗作。
  • 岂苦思:难道是苦心思索而成的吗?
  • 妙处:指诗歌中的精妙之处。
  • 籁鸣:指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诗歌的声音。
  • 机动:灵活的,变化的。
  • 推敲:反复琢磨、细致推敲。
  • 不是诗:指经过推敲后失去了诗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庚(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子华,号天池,晚号青山居士。黄庚擅长诗词,尤其以律诗见长,风格清新,笔力遒劲,作品中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在宋代,文人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有着独特的看法,尤其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追求日益精致。黄庚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体现了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论诗》这首诗简洁而深刻,表达了黄庚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看法。诗的开头提到“三百余篇岂苦思”,即对于数量庞大的诗篇,创作过程中并非仅仅依靠苦思冥想。诗人认为,真正的诗歌内涵往往是微妙而不易被察觉的,这种对诗歌的理解显示出他对艺术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接下来,诗中提到的“籁鸣机动何容力”,进一步强调了诗的声音和形式不应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技巧或力量。诗歌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内在的韵律和情感流动,而不是单纯的字句组合。

最后一句“才涉推敲不是诗”,则是对当时一些诗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批评。黄庚通过这首诗,提醒我们,诗歌的核心在于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而不是对技巧的过分追求。这种对诗歌本质的思考,使得《论诗》不仅是一篇关于诗歌的论述,更是一种对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百余篇岂苦思:强调诗歌数量的丰富,并且质疑是否只依赖于苦思。
  2. 个中妙处少人知:指出其中的精妙之处往往被忽视,暗示诗歌的深邃与复杂。
  3. 籁鸣机动何容力:以乐器的声音比喻诗歌的音韵,强调其灵动性与自然性。
  4. 才涉推敲不是诗:反映出对表面技巧的批评,认为真正的诗不应仅依赖于推敲与修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歌的音韵比作乐器的声音,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语气的强调。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本质,强调内在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性,批评对技巧的过度追求,提倡对诗歌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意象分析:

  • 三百余篇:象征诗歌的丰富多样。
  • 籁鸣:代表诗歌的音韵之美,体现诗的灵动。
  • 推敲:象征对艺术的追求与反思,反映出创作过程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黄庚在《论诗》中提到的“三百余篇”是指什么?

    • A. 古代诗歌的数量
    • B. 个人创作的诗篇
    • C. 诗人的遗作
  2. “籁鸣机动何容力”这句的意思是:

    • A. 诗歌需要力量
    • B. 诗歌的声音应是自然的
    • C. 诗歌的技巧很重要
  3. “才涉推敲不是诗”意味着:

    • A. 诗歌应反复修改
    • B. 诗歌不应仅依靠技巧
    • C. 诗歌必须精雕细琢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探讨自然与诗意,但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 《静夜思》:通过简单的意象表达思乡之情,与黄庚的探讨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论诗与诗论》研究论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敖器之宅子落成 杂兴六言十首 其三 石塘感旧十绝 其十 送明甫赴铜铅场六言七首 贫居自警三首 杂记十首 丁巳启建二首 梦方孚若二首 闻五月八日宸翰口号十首 书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广字头的字 魚字旁的字 豆字旁的字 包含架的词语有哪些 片字旁的字 继绝存亡 茶户 涣泮 众人重利 窥豹一斑 奉成 适当其冲 垫脚石 严迅 别作一眼 竖心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