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过太湖》

时间: 2025-04-23 18:54:58

诗句

不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

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

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

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54:58

原文展示:

过太湖
不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
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
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
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

白话文翻译:

这诗的意思是:我并没有离开三州的地带,而苏州的水却是最多的。昔日有位和尚曾经讲述,今天我正好经过这里。失去国家的人难道就没有仇恨吗?渔夫们不再唱歌了。远处的洞庭山被一抹青翠的云雾笼罩,白云与青山融为一体。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跨:不跨越。
  • 三州地:指的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地域。
  • 昔年:过去的年头。
  • 僧为说:和尚曾经说过。
  • 亡国:失去国家,指的是对国家沦亡的惋惜。
  • 渔人:渔夫,这里可能指代普通百姓。
  • 翠霭:青翠的雾气。
  • :相融。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亡国”可以联系到战乱时期,很多诗人常以此表达对国家沦亡的感慨,如杜甫的《春望》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卷(约 1086-1156),字子云,号烟雨,晚号白云山人,宋代诗人,生于浙江,晚年隐居于山水之间,擅长山水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太湖的景色,表达对国家的思考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过太湖》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诗。诗的开头以地理概念引入,提到苏州的水,暗示着江南水乡的秀美,展现出自然之美。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却逐渐转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亡国岂无恨”一句,直指失去国家的痛苦,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沉重感受。最后,诗人在描绘洞庭山的景色时,用“翠霭白云和”将自然美与情感结合,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忧思交织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自然景物与历史情感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引发对过往历史的回忆,提示我们要珍惜当下,铭记历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说明诗人虽身处苏州,水流最盛之地。
  • 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暗示曾经听闻和尚的教诲,此刻经过此地,感慨万千。
  • 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表达对亡国之痛的反思,渔夫因悲伤不再歌唱,反映社会的悲哀。
  • 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描绘自然美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宁静与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翠霭”比作山间的雾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 对仗:如“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表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敏锐观察和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湖: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源泉。
  • 渔人:代表着普通百姓,反映社会的苦难。
  • 洞庭山:象征着高远与宁静,结合诗人内心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州地”指的是哪几个地方?

    • A. 北京、上海、广州
    • B. 江苏、浙江、安徽
    • C. 四川、云南、贵州
  2. 诗中“亡国岂无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失去国家的愤怒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渔民生活的赞美
  3. 诗中提到的“渔人”是什么象征?

    • A. 国家官员
    • B. 普通百姓
    • C. 文人墨客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翁卷的《过太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前者更多地关注历史与社会,后者则体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石桥接待 生公讲台 生朝报恩夜醮 绍兴城隍庙 芍药 芍药 上司谏曹先生 三过垂虹 入京 秋夜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劳神苦思 艺结尾的成语 禾字旁的字 紫芝眉宇 百舍重趼 留司格 灵品 片字旁的字 镸字旁的字 疾恶若仇 耳刀旁的字 全权 轩鹤冠猴 包含袍的成语 卓拔 人才出众 日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