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时间: 2025-07-27 20:56:45

诗句

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鱠鲈。

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

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

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0:56:45

原文展示: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范仲淹

太原兵重压强胡,
莫对秋风忆鱠鲈。
万里天声扬紫塞,
十年人望在黄枢。
定应松柏心无改,
自信云龙道不孤。
应笑病夫何所补,
独能安坐养桑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秋天的晚风中,面对外敌的压力,诗人不愿回忆往昔的美好,强调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责任。诗人在万里之外的边塞听到了战斗的号角,十年来的期望与愿景都集中于黄枢这个地方(指的是中央政权)。即使经历了风雨沧桑,诗人的心志如松柏一般坚定,信念不变,认为自己并不孤单。最后,诗人对那些年迈病弱的人表示,坐在这里养生也是一种安慰。


注释:

  • 太原: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 强胡:指外族的强敌,特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鱠鲈:鱠(jiǎ)是指一种鱼的吃法,鲈为鲈鱼,诗人在此处回忆美食,暗指对过往时光的惋惜。
  • 紫塞:指边疆地区,具有英雄气概的地方。
  • 黄枢:指中央政权的所在,象征着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 松柏:象征长青和坚韧的精神。
  • 云龙:比喻有志之士,代表着理想与追求。
  • 桑榆:指晚年,古人常用桑榆比喻人生的晚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君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著称,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作品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诗人在政治上深具责任感,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与个人的坚定信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言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个人的坚定信仰。开头两句以“太原兵重压强胡”直接点明了国家面临的威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接着,诗人以“莫对秋风忆鱠鲈”表达对美好往昔的淡然,表现出一种不愿沉溺于过去的决心。接下来的两句“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国家期望的执着。

后半部分“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则体现了诗人乐观的态度,强调了即使在逆境中,依然要保持信念和勇气。最后“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以一种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无常,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在国家未安之前,个人的安逸是无意义的,真正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尽力。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范仲淹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太原兵重压强胡:表明国家正受到外敌的威胁。
  2. 莫对秋风忆鱠鲈:告诫自己不要沉迷于过去的美好回忆。
  3. 万里天声扬紫塞:远方的战斗声响彻边塞,显示出外敌的逼近。
  4. 十年人望在黄枢:十年来大家对国家未来的期望都寄托在中央政府。
  5. 定应松柏心无改:即使面临困境,自己的信念如松柏般坚定。
  6. 自信云龙道不孤:有志之士并不孤单,仍有同道之人。
  7. 应笑病夫何所补:面对病弱者的无奈,感叹个人的局限。
  8. 独能安坐养桑榆:强调在个人安逸的同时,国家尚未恢复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柏”比喻坚韧不拔的精神,“桑榆”比喻晚年生活。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诗中多次使用象征手法,传递更深层的思想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诗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对比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展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松柏:象征长青不衰的精神,代表坚韧。
  2. 云龙:象征有志之士,代表追求理想的志向。
  3. 桑榆:象征晚年,代表生命的终点和生活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范仲淹
    • C. 杜甫
    • D. 苏轼
  2. 诗中提到的“强胡”指的是?

    • A. 外敌
    • B. 内乱
    • C. 自然灾害
    • D. 疫病
  3. “应笑病夫何所补”意在表达?

    • A. 个人的安逸是无意义的
    • B. 病弱者的生活很幸福
    • C. 对病弱者的同情
    • D. 反对年长者的安逸生活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范仲淹的《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范仲淹通过坚毅的态度展现个人的责任,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家国破碎的悲痛,风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范仲淹传》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竹枝 其十二 孙光宪、皇甫松俱有此体 竹枝歌 其一 竹枝 其六 竹枝 其五 竹枝 其四 竹枝词 竹枝词 竹枝词 竹枝歌三首 其一 竹枝词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貝字旁的字 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矞的词语有哪些 忠贯日月 歹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玉字旁的字 宝叶 披红挂绿 清苦 彤丹 风卷残雪 离忧 利益均沾 声振屋瓦 閠字旁的字 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坐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