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咏史 其一 荀彧》

时间: 2025-05-06 15:05:49

诗句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道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5:05:49

原文展示:

乱离拣得一枝栖,得道争知却是迷。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动乱中艰难选择的困惑,虽然得到了某种寄托,但却不知道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假如曹操能遇到诸葛亮,那么在他晚年时,或许能成为汉朝西征的重要力量。

注释:

  • 乱离:指动乱的离散,形容战乱时代的混乱。
  • 拣得:选择得到了。
  • :栖息、寄托之意。
  • 得道:获得真理、正道。
  • 争知:争论、辩论,想要知道。
  • :迷惑、困惑。
  • 曹操: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 诸葛亮:蜀汉丞相,著名的智者。
  • 暮年:晚年,指老年时期。
  • 汉征西:指汉朝出征西域的历史事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道明,号则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风以沉郁和深刻见长,常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题材,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咏史 其一 荀彧》创作于宋代,正值国事日非、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反思。开头“乱离拣得一枝栖”,诗人描述了在历史动荡中艰难选择的过程,虽然选择了一条道路,但却不明其所向。这种迷茫恰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接着,诗人提到如果曹操遇到诸葛亮,暗示了两位历史人物在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上的互补。诗歌的最后一句“暮年当作汉征西”,则寄予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当下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离拣得一枝栖:在动乱中,虽然选择了一条道路(“一枝栖”),但这种选择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寄托。
  2. 得道争知却是迷:获得了某种真理或目标,但仍然对此感到迷惑。
  3. 曹操若逢诸葛亮:假如历史上的曹操能遇上诸葛亮,显示出对两者能力的认可。
  4. 暮年当作汉征西:在晚年时,可能会成为汉朝出征的力量,暗示着历史的重演和英雄的价值。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前后呼应,如“得道”和“争知”。
  • 比喻:用“乱离”比喻历史的动荡,用“栖”比喻心灵的寄托。
  • 设问:通过假设的方式,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选择的迷茫,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离:象征混乱的历史环境,代表诗人对时代的忧虑。
  • :象征归宿和安定,表达对内心寄托的追求。
  • 曹操与诸葛亮:历史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历史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乱离拣得一枝栖”中的“乱离”指什么? A. 平静
    B. 混乱
    C. 安宁

  2. 曹操与诸葛亮的关系在诗中如何体现? A. 竞争
    B. 互补
    C. 对立

  3. 诗中“得道争知却是迷”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确信
    B. 迷惘
    C. 喜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比较,表现出不同的历史视角和人生哲学。李白强调的是个人的豪情与对自由的追求,而陈普则更关注历史的沉重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历史人物与文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霜晓 雨中作三首 其三 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 夜赋 初寒二首 其二 自嘲 泛舟至东村 绿净亭晚兴 占城棕竹拄杖 小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独是独非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视如土芥 齒字旁的字 包含靥的词语有哪些 指日可俟 采字旁的字 先字旁的字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良知良能 崒然 晦朔 刀字旁的字 溯端竟委 帽衫 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