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三国门。王表》

时间: 2025-04-26 19:58:03

诗句

王表闻声莫见身,吴中敬事甚君亲。

是知邦国将亡灭,不听人臣听鬼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8:03

原文展示:

王表闻声莫见身,吴中敬事甚君亲。
是知邦国将亡灭,不听人臣听鬼神。

白话文翻译:

王表听到声音却看不见人,吴地的君主对臣子十分尊敬。
可见这个国家即将灭亡,因为他们不听人臣的劝告,反而相信鬼神的言辞。

注释:

  • 王表:指的是王表这个人名,具体身份历史上未详,但可能是唐代的人物。
  • 吴中:指的是吴国,三国时期的一部分,地处今江苏、浙江一带。
  • 敬事:尊重和重视事物,这里指对臣子的尊重。
  • 邦国:国家、邦国。
  • 亡灭:指国家灭亡。
  • 人臣:指的是臣子。
  • 鬼神:神灵、鬼怪,古代人们常常相信神明的指引。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吴中”与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背景有关,吴国的衰亡与其统治者对臣子的忽视和对鬼神的迷信有直接关系。此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担忧与批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诗风多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抒发个人情感。虽然历史记载较少,但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与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吴国灭亡的反思,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时政局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开头两句描绘了一种声音的存在,却无法看到其源头的情境,暗示了政权的虚幻和不稳定。接下来的“吴中敬事甚君亲”则表明了吴国君主对臣子的重视,然而,这种重视却未能挽救国家的命运。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源于其统治者的盲目与迷信,过于依赖鬼神的指示,而忽视了有智慧的臣子的建议。这种对比极具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现实、重视人才。整首诗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既是对吴国的悼念,也是对当代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表闻声莫见身:王表听到声音,却看不见发声的人,隐喻权力的虚幻和真实情况的不可知。
  2. 吴中敬事甚君亲:吴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与臣子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政治体制的亲近感。
  3. 是知邦国将亡灭:然而,正是这种重视也无法掩盖国家的危机,暗示国家的命运已经注定。
  4. 不听人臣听鬼神:指代统治者的迷信,拒绝理智的声音,预示着国家的最终灭亡。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王表的描述和吴国君主的尊重形成对比,强调了臣子的智慧与迷信的愚蠢。
  • 暗喻:声音与身影的隐喻,暗示权力的虚幻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映国家的命运与统治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警示人们在政治决策中应理智地倾听有识之士的意见,而非迷信于鬼神的安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声音:象征着信息的传递与警示。
  • 吴中:代表一个历史上曾辉煌但最终衰亡的国家。
  • 鬼神:象征着迷信与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一个具体的人
    b) 政权的虚幻性
    c) 鬼神的力量

  2. 诗中“吴中敬事”指的是什么? a) 君主对鬼神的信仰
    b) 君主对臣子的尊重
    c) 君主对民众的关心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于历史的悼念
    b) 反映政治腐败的警示
    c) 对比古今的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以三国为背景,探讨了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 《春望》: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三国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不同,前者更多表达个人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聚焦于国家命运与政治批判,反映出不同的主题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相关的历史文献与研究论文。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宿吴匡山破寺 霅溪馆送韩明府章辞满归 送梁拾遗肃归朝 酬秦山人赠别二首 春日杼山寄赠李员外纵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 答李季兰 晨登乐游原,望终南积雪 若邪春兴 裴端公使君清席,赋得青桂歌送徐长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棕荐 吃现成饭 迫于眉睫 刀字旁的字 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假发 著有成效 豆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临飨 卤字旁的字 飞苞驿篚 无置锥之地 袭衣兼食 走字旁的字 抉瑕掩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