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2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20:40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
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
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
子孙长作隔墙人。
这首诗表达了我与朋友元八之间的亲密关系,心意最为契合。虽然我想在墙东居住,却不是为了避人耳目。明月照耀下的三条小径,适合我们在夜晚共同闲聊,而绿杨树也正好适合我们两家春天时节的欢聚。每次短暂外出,我总是想念与朋友的陪伴,难道能安静地生活而不在意邻居吗?即使终身相见的机会屈指可数,后代子孙却将一直隔着墙壁相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明月”和“绿杨”都在古诗中常见,代表隐逸与友谊,反映了唐代士人渴望与友人共度闲适生活的情怀。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与好友元八之间的友情深厚之际,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白友的深厚情谊。开篇的“平生心迹最相亲”,直白地表达了作者与元八之间心灵的契合。接着,诗人以想要隐居为引,展示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非单纯的逃避世俗。明月和绿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而温馨的氛围,令人向往。
诗中反复提到的“思伴”和“邻”,不仅仅是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在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短暂的相聚和安静的生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社会快速变化的唐代,白居易的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腻观察,恰恰是一种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后以“子孙长作隔墙人”收尾,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象征着即便是好友之间,生活的变迁也会使得彼此间的距离逐渐拉远。通过这段情感,白居易不仅展现了对友谊的珍重,也表达了对未来不可知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友谊、隐居和人生的无常展开,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友情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则常常因生活的变迁而产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心迹”指的是什么?
A. 友情
B. 隐居
C. 明月
D. 春天
作者想要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为了逃避
B. 为了寻找宁静
C. 为了避免邻里
D. 为了安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赠友人》同样表达了友谊的珍贵,但更强调自然的意象与生活的宁静,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