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23:4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23:43:49
关睢泽竭自师陉,
直到瓜丘炉六经。
户外流虫争掩鼻,
当年已作鲍鱼腥。
在关睢泽水干枯的地方,曾经的师陉已经消失,
直到瓜丘的炉火依旧温暖着六经的智慧。
户外的虫子争相发出刺鼻的气味,
当年那些美好的情景早已化为鲍鱼的腥味。
陈普,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宋理宗时期。他的诗歌常以历史为题材,表达对往昔的追思以及对现实的反思。诗风朴实,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
此诗创作于历史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更替。
本诗通过对关睢泽和瓜丘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演变和人事的沧桑。开头用“关睢泽竭自师陉”一句,便将读者引入一个水源干涸的场景,暗示着过去的繁荣已经不复存在。接着提到“直到瓜丘炉六经”,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更暗示了即便在历史的变化中,智慧与思想的光辉仍旧存在。
然而,随着转折的出现,诗人描绘了户外流虫争掩鼻的情景,象征着现实的肮脏与不堪,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对比与反差。最后一句“当年已作鲍鱼腥”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叹息,鲍鱼的腥味象征着繁华的消逝与残存的臭味,令人感伤。
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中提到的“六经”是指哪些书籍?
“关睢泽竭自师陉”中的“关睢泽”指的是:
诗中“当年已作鲍鱼腥”表达了什么情感?
对比陈普的《咏史上·齐桓公二首》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现实的反思。杜甫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国事的忧虑,而陈普则通过历史地名和文化符号传达对过往繁华的惋惜。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均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