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8:0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8:07:38
程朱之学 其二
作者: 陈普〔宋代〕
化工溥万物,不过亦不遗。
何以能不劳,一理以贯之。
寂然莫可迹,桴至鼓必随。
一朝十二牛,芒刃不少隳。
制度自恰好,形样咸无疑。
夭桃且灼灼,箓竹各猗猗。
有鳞尽渊跃,无翼不天飞。
人心正尔妙,动静悉如斯。
枢纽在方寸,运化斯为基。
眼前日万变,尧舜一无为。
此理无上下,大小随所知。
因物为顺应,欢然鸣埙篪。
何故天下人,利器不自持。
妄端忽一起,纷溃终难支。
天开真儒出,幽探万化机。
苍苍群生类,何事涂径迷。
这首诗表达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强调了智慧与道理的统一。万物在变化之中,却并不遗失。只需明了一个道理,就能一以贯之。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内在的道理始终不变。如果能掌握这一理,便能从容应对世俗的纷扰。人心的正直与自然的无为相辅相成,真理无高低之分,大小之事皆可顺应而行。因此,世间之人为何不自持己身的智慧?因为妄念一旦产生,便会导致纷乱。真正的儒者应当在幽暗中探求万物的本质,然而许多人却在迷途中徘徊。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以理学为背景,提倡儒家思想,作品多探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儒学复兴,诗人在探讨理学的同时,反映了对自然和人心的深刻理解。
《程朱之学 其二》是一首集中表达理学思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注。诗的开头提出了“化工溥万物”的观点,强调自然万物虽多变化,却遵循不变的道理。这种思想反映了儒家重视道理和理性的传统,认为只需掌握一个核心的理就能贯通万事万物。诗中以“夭桃”和“箓竹”为意象,描绘了自然界的美好,暗示人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中的“人心正尔妙,动静悉如斯”一句,深刻揭示了人心的正直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果人能够保持内心的正直,自然能顺应天理。而“眼前日万变,尧舜一无为”则引人思考,历史的变迁与伟人所做的非干预的治理,都是在于一种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整首诗通过对理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人心的迷惘与自然的智慧,最终回归到理学的核心——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和谐与智慧,强调理性的力量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化工”指的是什么?
A. 自然力量
B. 人工制造
C. 科学技术
D. 艺术创作
“夭桃且灼灼”中“夭桃”象征什么?
A. 美丽与生命力
B. 哀伤与失落
C. 智慧与理性
D. 迷茫与困惑
诗中提到“尧舜一无为”是想表达什么?
A. 历史的变迁
B. 无为而治的思想
C. 人心的迷惑
D. 自然的规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二者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程朱之学 其二》更侧重于理性的探讨,而《山居秋暝》则倾向于抒情与自然景色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