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0:02
原文展示:
昆阳城外土非土,战骨多年化墙堵。当时寻邑驱市人,未必三军皆反虏。江河填满道流血,始信武成真不误。杀入应更多长平,薄赋宽征已无补。英雄争斗岂得已,盗贼纵横亦何数。御之失道谁使然,长使哀魂啼夜雨。
白话文翻译:
昆阳城外的土地不再是土地,多年战骨已化为城墙的一部分。当时寻邑驱使市民作战,未必所有军队都是反叛者。江河被血水填满,这才相信武力成功并非偶然。杀戮应该比长平之战更多,减轻赋税和征役已无法弥补。英雄之间的争斗岂是不得已,盗贼横行又有多少次。治理失策是谁造成的,长久以来让哀魂在夜雨中哭泣。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的诗文以议论见长,风格质朴,善于用典,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苏洵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昆阳城外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通过对历史战役的提及,批判了统治者的失策和战争的无谓。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昆阳城外战场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诗中“战骨多年化墙堵”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惨烈,战死者的骨头成为了城墙的一部分,这种景象令人震撼。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诗中的“英雄争斗岂得已”和“御之失道谁使然”等句,揭示了战争的无奈和统治者的失策,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历史战役的回顾,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批判了统治者的失策,揭示了战争的无奈和统治者的失策,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战骨多年化墙堵”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战争的惨烈 B. 和平的景象 C. 城市的繁荣 答案:A
诗中提到的“长平”是指哪场著名战役? A. 长平之战 B. 赤壁之战 C. 官渡之战 答案:A
诗中“英雄争斗岂得已”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英雄的赞美 B. 对战争的无奈 C. 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