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7:17
独钓四首
作者: 韩愈 〔唐代〕
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曲树行藤角,平池散芡盘。
羽沈知食驶,缗细觉牵难。
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一径向池斜,池塘野草花。
雨多添柳耳,水长减蒲芽。
坐厌亲刑柄,偷来傍钓车。
太平公事少,吏隐讵相赊。
独往南塘上,秋晨景气醒。
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
鸟下见人寂,鱼来闻饵馨。
所嗟无可召,不得倒吾瓶。
秋半百物变,溪鱼去不来。
风能坼芡觜,露亦染梨腮。
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
所期终莫至,日暮与谁回。
全诗翻译
在侯家的林馆里景色宜人,我偶尔走进这里垂钓。曲折的树木和缠绕的藤蔓交错在一起,平静的池塘里浮着芡实的圆盘。羽毛沉入水中,鱼儿在水中游动,丝线细腻却难以掌控。聊以此事向儿女夸耀,榆树枝条绑在马鞍上。
小路向池塘倾斜,池塘边开满了野花。雨水多了,柳树的耳朵渐渐长出,水位高了,蒲草的芽却减少了。坐在这里厌倦了亲戚的约束,偷偷来到钓鱼的地方。太平的日子少了,官吏们却在暗中互相勾结。
独自来到南塘,秋天的早晨让我神清气爽。露水打湿了四岸的草,风吹动着池塘半边的浮萍。鸟儿飞下来,看到人影显得寂静,鱼儿游来,闻到了饵的香气。可惜没有人来召唤我,不得不把酒瓶倒过来。
秋天已经过了一半,万物都在变化,溪里的鱼已经不来了。风能折断芡实的花瓣,露水也染红了梨花的腮部。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寒花散落在四处开放。期望的事情最终没有到来,日落时分,我又和谁一起归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透视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独钓”这一隐逸生活方式的追求。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思想家。他是古文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主张恢复古文的风格,反对骈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韩愈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钓鱼的形象表达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独钓四首》反映了韩愈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钓鱼场景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闲适生活,也表达了他对社会政治的无奈与失落。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营造出一种惬意而又孤寂的氛围,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中多次提到的“雨”、“露”、“风”,则象征着自然界的变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尤其是在秋天的意象中,诗人通过对“秋半百物变”的感慨,流露出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思考。诗的结尾,诗人以“日暮与谁回”来表达对归属感的渴望,进一步突显了隐士生活的孤独感。
整首诗以钓鱼为线索,贯穿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韩愈深厚的诗艺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描述诗人偶然来到侯家的林馆,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美好,随即决定垂钓。
曲树行藤角,平池散芡盘。
通过描绘曲折的树木和缠绕的藤蔓,营造出自然的宁静气氛,平静的池塘上漂浮着芡实。
羽沈知食驶,缗细觉牵难。
描述钓鱼的细致过程,羽毛沉入水中,鱼儿游来,但用细线钓鱼却是困难的。
聊取夸儿女,榆条系从鞍。
表达诗人希望借此向儿女夸耀自己的技艺,榆条则是用来绑住钓竿的。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失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自然中寻求解脱,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出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独钓四首》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韩愈
C. 杜甫
D. 李白
诗中提到的“榆条”主要用于什么?
A. 装饰
B. 绑钓竿
C. 做家具
D. 烹饪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战争
B. 隐逸生活与自然
C. 爱情
D. 友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韩愈的《独钓四首》更加强调孤独与对政治的失望,而陶渊明则倾向于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与世无争的态度。两者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却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