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柳子玉赴灵仙》

时间: 2025-07-28 20:35:23

诗句

世事方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灰。

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0:35:23

原文展示:

送柳子玉赴灵仙
作者: 苏轼 〔宋代〕

世事方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灰。
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

白话文翻译:

这世事正艰难,令我心中猛然回首,然而我的心志虽未衰老,却已感到先行灰心。
何时我能入梦于真君的殿堂,也向观主请教,期待他的到来。

注释:

  • 世事方艰:世间的事情正处于艰难时期。
  • 猛回:突然回首,反思。
  • 此心未老已先灰:我的心虽然没有衰老,却已感到失望。
  • 梦入真君殿:梦中进入神仙的殿堂。
  • 传呼观主来:呼唤观主降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且多变,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他的创作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送柳子玉赴灵仙》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波折期。诗中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柳子玉为苏轼的友人,此诗是对友人的送别,寄托了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呈现出对世事的沉重感受,苏轼以"世事方艰"揭示了身处困境的无奈。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心志未老,但却因现实的挫折而感到失望,生出了"先灰"的情绪。这种情感的交错,既有对理想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示了苏轼深厚的内心世界。

第二联中提到的“梦入真君殿”,则是对理想化生活的向往,真君殿象征着一种超然的状态,是苏轼理想中超越世俗纷扰的归宿。结尾的“也学传呼观主来”,表达了他希望能向神仙请教,寻求解脱的心愿。整体而言,诗歌在对比中体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有现实的无奈,又有对理想的渴望,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事方艰便猛回:世道艰难,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思。
  2. 此心未老已先灰:虽未衰老,心中却因现实的困顿而感到失望。
  3. 何时梦入真君殿:何时能在梦中进入理想的神仙殿堂。
  4. 也学传呼观主来:也希望能够向神仙请教,期待他的到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理想生活比作梦境,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拟人:赋予“心”以情感,使其反映人的内心变化。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世事:象征现实生活的复杂与艰难。
  • :代表人的内心情感与志向。
  • 真君殿:理想境界的象征,代表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 观主:象征智慧与引导,期待能从中获得启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送柳子玉赴灵仙》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苏轼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真君殿”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境界
    • C. 历史遗迹
    • D. 社会现实
  3. “此心未老已先灰”中的“灰”字表示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失望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花卿》 - 杜甫
  • 《庐山谣》 -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送柳子玉赴灵仙》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苏轼更倾向于内心的反思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古风二首寄汪明道 庚戍正月十四日同友人丁晋年王蔚之谒普照塔 赴建安守泛舟游九曲 奉酬令德寄示长句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 度石栋岭 度芙蓉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夏五郭公 马死黄金尽 消瘠 门字框的字 米字旁的字 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帘幌 朝不及夕 侍应生 面面相觑 犬字旁的字 工字旁的字 盲风怪雨 凵字底的字 包含蠡的词语有哪些 气宇昂昂 低头哈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