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

时间: 2025-05-07 16:13:29

诗句

六年别故山,松笔故无恙。

此身已天涯,飘走复何向。

清源老翳师,砭楼出投状。

勿辞一往勤,挹彼上池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13:29

原文展示:

六年别故山,松笔故无恙。此身已天涯,飘走复何向。清源老翳师,砭楼出投状。勿辞一往勤,挹彼上池涨。

白话文翻译:

六年来离开了故乡的山,松树依旧无恙。我这身体已经漂泊到天涯,不知还要飘向何方。清源的老翳师,在砭楼上投下状纸。不要推辞一往无前的勤奋,汲取那上池的水涨。

注释:

  • 故山:指故乡的山。
  • 松笔:比喻松树,因为松树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
  • 天涯:极远的地方。
  • 清源:地名,指清源山。
  • 老翳师:指老禅师。
  • 砭楼:古代用于治疗疾病的楼阁。
  • 投状:指投递文书或状纸。
  • 挹:汲取。
  • 上池涨:比喻智慧或知识的增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文学评论,以及个人感悟。这首诗是他在外漂泊多年后,访问清源山大智禅师时所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禅师智慧的向往。

创作背景: 洪迈在宋代是一个多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个人经历。这首诗是在他长期离乡背井后,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禅宗智慧的追求中创作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故乡的松树和自己的漂泊,表达了诗人对稳定和归宿的渴望。诗中的“清源老翳师”和“砭楼出投状”描绘了诗人对禅师智慧的向往和对精神寄托的寻求。最后两句“勿辞一往勤,挹彼上池涨”鼓励自己不懈努力,汲取智慧,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年别故山,松笔故无恙。”:诗人离开故乡六年,但故乡的松树依旧健康,象征着故乡的稳定和不变。
  • “此身已天涯,飘走复何向。”:诗人自己却漂泊到天涯,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表达了迷茫和不安。
  • “清源老翳师,砭楼出投状。”:诗人访问清源山的禅师,寻求精神上的指引和帮助。
  • “勿辞一往勤,挹彼上池涨。”:诗人鼓励自己不懈努力,汲取禅师的智慧,如同汲取上池的水一样。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松笔”比喻故乡的松树,用“上池涨”比喻智慧的增加。
  • 对仗:“六年别故山”与“此身已天涯”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禅宗智慧的追求,表达了在漂泊中寻求精神寄托和智慧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松笔:象征坚韧和不变。
  • 天涯:象征遥远和不确定。
  • 清源老翳师:象征智慧和指引。
  • 上池涨:象征智慧的增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松笔”比喻什么? A. 松树 B. 笔 C. 山 D. 书 答案:A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迷茫 D. 愤怒 答案:C

  3. “清源老翳师”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故乡 B. 智慧 C. 朋友 D. 敌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洪迈的其他诗作,如《容斋随笔》中的诗篇,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其他宋代诗人的漂泊诗,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探讨不同诗人对漂泊和归宿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洪迈诗集》
  • 《宋诗选注》
  • 《容斋随笔》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千松岭 郑女弹筝歌 春怀 夜中望仙观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燕于巢一章 越中席上看弄老人 题琅邪上方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赠僧二首 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乔妆 魚字旁的字 馬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平三套 反文旁的字 撞阵冲军 长字旁的字 镌心铭骨 正大高明 越古超今 见物不见人 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贤书 莼羹鲈脍 主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