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卢逸人》

时间: 2025-04-23 13:38:21

诗句

洛阳为此别,携手更何时。

不复人间见,只应海上期。

清谿入云木,白首卧茅茨。

共惜卢敖去,天边望所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38:21

原文展示

送卢逸人
(李颀)

洛阳为此别,携手更何时。
不复人间见,只应海上期。
清谿入云木,白首卧茅茨。
共惜卢敖去,天边望所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说:在洛阳我们告别,手握手的时候,何时才能再相见呢?我们在人间可能再也见不到彼此,只能在海上期盼重逢。清澈的小溪流入云中的树木,白发苍苍的人躺在茅草屋中。我们共同惋惜卢敖的离去,遥望天边思念着他。

注释

  • 洛阳:唐代京城,繁华之地,象征着离别的场所。
  • 携手: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
  • 不复人间见:表明再也见不到的哀伤。
  • 清谿:指清澈的小溪。
  • 白首:白发,象征年老。
  • 茅茨:茅草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卢敖:诗中提到的人名,象征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约 687-766),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七言古诗著称。他的诗歌常表现出深厚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卢逸人之际,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唐代社会人际关系密切,离别常常伴随着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送卢逸人》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离别时的情感。诗的开头用“洛阳为此别”引出离别的主题,洛阳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接着,诗人感慨与友人再相见的渺茫,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清谿入云木,白首卧茅茨”两句,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自然景象来反衬内心的孤寂,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惋惜。

最后一句“共惜卢敖去,天边望所思”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情感细腻与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为此别:在洛阳这座繁华的城池里,我们就要分别了。
  • 携手更何时:手握着手,何时再能相见呢?
  • 不复人间见:恐怕在人间再也见不到了。
  • 只应海上期:也许只能寄望于海上重逢。
  • 清谿入云木:清澈的小溪流淌入云中的树林。
  • 白首卧茅茨:白发的我躺在茅草屋中。
  • 共惜卢敖去:大家都为卢敖的离去而惋惜。
  • 天边望所思:远望天边,思念着他。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谿入云木,白首卧茅茨”,对比自然与人的境遇。
  • 比喻:用“海上期”来形容对未来重逢的希望。
  • 抒情:整个诗歌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卢逸人的深切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洛阳:象征离别与思念。
  • 海上:象征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 清谿:象征纯净与宁静的内心。
  • 茅茨:象征生活的简朴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颀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卢敖”象征着什么?

    • A. 一位著名的将领
    • B. 诗人的友人
    • C. 诗人的爱人
    • D. 一位历史学家
  3. “携手更何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悔恨
    • C. 思念
    •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送别》

诗词对比

  • 《送别》(王之涣)与《送卢逸人》在主题上均以离别为中心,但王之涣的诗歌更偏向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李颀更强调内心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颀诗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病起览镜二首 苦吟 新秋盛热 晚照 送张元直尉盐官二首 其一 明发周村弯 过章戴岸二首 过苏岩 水仙花四首 醉卧海棠图歌赠陆务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三两两 破解 黽字旁的字 以文乱法 入字旁的字 着相 麦字旁的字 包含隆的成语 哽哽咽咽 福寿绵绵 余波未平 人字头的字 惊吁 二字旁的字 半额 衣冠齐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