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6:00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
刚过了“结柳送贫”的日子,又到了“簪花迎富”的时节。
谁能驱赶贫穷,实在是难以摆脱,而富贵又何尝能够拒绝呢?
贫穷似乎很容易被人所厌弃,而财富若是可以追求,我也愿意去争取。
乡里流传的风俗已经很久,随意地跟着人们的意志看孩子们的玩耍。
“结柳送贫”和“簪花迎富”是古代中国的传统习俗,分别象征着送走贫穷和迎接富贵。此种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对贫穷的厌恶和逃避。诗中提到的风俗显示了对于财富和贫穷的社会态度。
魏了翁是宋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社会风俗、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感。
这首诗写于二月二日,正值春天,迎接新生的时节。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贫富差异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和对贫穷的无奈。
《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是一首反映社会风俗和人生哲学的作品。诗人在描绘节日习俗的同时,深入探讨了贫富的关系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前两句通过“结柳送贫”和“簪花迎富”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对富贵的向往与对贫穷的厌弃。诗人自问,谁能真正驱赶贫穷,富贵又何尝能够轻易拒绝,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贫富的态度,认为贫穷是人们所厌弃的,而财富则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最后两句则回归到乡里的风俗,显示了人们在习俗面前的随波逐流,反映了人性在社会风俗中的无奈与矛盾。
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人生哲学,展现了魏了翁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整首诗通过描绘节日习俗,探讨了贫与富的关系,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及对贫穷的无奈。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反省。
“结柳送贫”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簪花”象征着什么?
诗人对贫富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