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4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1:49
欲寻遗迹强沾裳,本自无生可得亡。
今夜生公讲堂月,满庭依旧冷如霜。
生死犹如臂屈伸,情钟我辈一酸辛。
乐天不是蓬莱客,凭仗西方作主人。
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
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须更问人。
想要寻找那遗留的痕迹,反而沾染了衣裳,自古以来便没有生命的存在,何以谈得上失去呢?今夜在讲堂的月光下,满庭依然冷得像霜一样。生与死就如同手臂的屈伸,情感的牵挂使我们倍感酸辛。乐天并非蓬莱的仙客,只是依赖西方的主宰。想要探访浮云的生灭缘由,却无缘能够在梦中见到自我。安安心心地居住在王文度,此理何必再去向他人询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尤其以词和散文闻名。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是苏轼在生死哲学与人生观的探索中,所作的抒情诗。背景或与他个人的经历、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后,苏轼对生死和存在的探讨愈发深入。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欲寻遗迹强沾裳”引入,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这里的“遗迹”不仅是物理上的痕迹,也是对往昔的情感寄托。接着,诗人自然地转入对生死的思考,认为生死不过是手臂的屈伸,意在说明生与死的循环是自然法则,生者与死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
“乐天不是蓬莱客”的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乐天派的理想在现实中显得无比渺小。对于生与死的探讨,诗人并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到了生死的本质。
后半部分的“欲访浮云起灭因,无缘却见梦中身”,表达了对生命流转和无常的感慨,人生如梦,难以把握。最终以“安心好住王文度”收尾,强调在复杂的生死哲学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归属。
整首诗气韵悠长,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有对自然法则的无奈接受,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学思考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探讨生与死的哲学,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接受。诗人通过对自身体验的反思,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与安宁的追求。
“欲寻遗迹强沾裳”中的“遗迹”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乐天”意指:
“生死犹如臂屈伸”的意思是:
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但苏轼更注重生死哲学的探讨,而王安石则侧重对现实的揭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