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

时间: 2025-05-21 01:53:13

诗句

至矣吾三后,功高汉已还。

复推元祐冠,盖得永昭全。

(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若明而不仁,则民畏而不爱;仁而不明,则民爱而不畏。

今大行太皇太后亦兼此二德,故天下思慕,庶几于仁宗也。

)有作犹非圣,无私乃是天。

侍臣谈要道,家法信家传。

(宰相以下,尝于经筵论奏祖宗以来家法十余事,书于记注。

)却狄安诸夏,先王社稷臣。

固应祠百世,何止活千人。

定策天知我,忘家帝念亲。

万方何以报,得疾为勤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1:53:13

诗词名称: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至矣吾三后,功高汉已还。
复推元祐冠,盖得永昭全。
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
若明而不仁,则民畏而不爱;
仁而不明,则民爱而不畏。
今大行太皇太后亦兼此二德,
故天下思慕,庶几于仁宗也。
有作犹非圣,无私乃是天。
侍臣谈要道,家法信家传。
宰相以下,尝于经筵论奏祖宗以来家法十余事,
书于记注。
却狄安诸夏,先王社稷臣。
固应祠百世,何止活千人。
定策天知我,忘家帝念亲。
万方何以报,得疾为勤民。


白话文翻译

至于我们三位太后,功绩之高已经足以与汉朝相媲美。再推崇元祐年间的荣耀,实在是得到了永远的光辉。臣曾在朝堂上论述仁宗皇帝的谥号“明孝”,认为若他既明而不仁,百姓就会畏惧而不爱;若他仁而不明,百姓则会爱他而不畏惧。如今大行太皇太后也兼具这两种德行,因此天下人都怀念她,仿佛接近仁宗的境界。有的人即使做得不如圣人,但无私已是天命。侍臣们讨论重要的政治道理,家法信任家传。宰相及以下的人,曾在朝堂上讨论祖宗以来的家法十余条,并记载于文献中。抵御外敌安定国家,先王的社稷臣民,自然应当受到百世的祭祀,何止是保全千人。天知道我定策之意,忘掉家庭的亲近。万方如何报答,得病为民而勤劳。


注释

字词注释

  • “至矣”指的是达到的境界或状态。
  • “三后”指的是三位太后,可能是指汉代的三位女性统治者。
  • “明孝”是对仁宗皇帝的赞誉,指其明智和孝顺。
  • “社稷”是指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典故解析

  • 仁宗皇帝:指宋仁宗赵祯,以仁德治国著称。
  • “明而不仁”与“仁而不明”是对领导者德行的评价,体现了古人对统治者的高标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反映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对太皇太后的悼念之际,表达了对她的敬仰与怀念,反映了他对德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是苏轼对太皇太后的深情悼念。这首诗不仅蕴含着对太后个人的追思,更通过对历史人物仁宗皇帝的评价,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德行的深刻理解。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仁而不明”和“明而不仁”,实际上是在探讨统治者应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仁爱和智慧。他认为,太皇太后具备这两种德行,因此赢得了百姓的怀念和尊敬。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在表达对太皇太后崇高品质的赞美时,苏轼采用了对比手法,使得其德行更加突出。此外,诗中提到的“抵御外敌安定国家”,不仅是对太皇太后功绩的肯定,也暗示了政治的复杂性与责任感,突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抒发了个人的哀伤,更为后人提供了对贤德统治者的思考,显示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深邃思想及其对社会历史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至矣吾三后,功高汉已还。
    译:我们的三位太后到了极致,功绩之高已经可以与汉朝相媲美。
    含义:强调太后的伟大和贡献。

  2. 复推元祐冠,盖得永昭全。
    译:再推崇元祐年间的荣耀,实是得到了永远的光辉。
    含义:赞美元祐年间的政治成就。

  3. 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
    译:臣曾在朝堂上论述仁宗皇帝的谥号“明孝”。
    含义:表明对仁宗皇帝的尊重与推崇。

  4. 若明而不仁,则民畏而不爱;
    译:若他既明而不仁,百姓就会畏惧而不爱;
    含义:指出统治者要兼顾智慧与仁德。

  5. 仁而不明,则民爱而不畏。
    译:若他仁而不明,百姓则会爱而不畏。
    含义:进一步阐述仁德的重要性。

  6. 今大行太皇太后亦兼此二德,
    译:如今大行太皇太后也兼具这两种德行,
    含义:强调太后的德行。

  7. 故天下思慕,庶几于仁宗也。
    译:因此天下人都怀念她,仿佛接近仁宗的境界。
    含义:表现出众人对太后的怀念。

  8. 有作犹非圣,无私乃是天。
    译:有的人即使做得不如圣人,但无私已是天命。
    含义:强调无私的重要性。

  9. 侍臣谈要道,家法信家传。
    译:侍臣们讨论重要的政治道理,家法信任家传。
    含义:反映朝廷对家法的重视。

  10. 宰相以下,尝于经筵论奏祖宗以来家法十余事,
    译:宰相及以下的人,曾在朝堂上讨论祖宗以来的家法十余条,
    含义:展示对传统法则的尊重。

  11. 书于记注。
    译:并记载于文献中。
    含义:表明对历史的重视。

  12. 却狄安诸夏,先王社稷臣。
    译:抵御外敌安定国家,先王的社稷臣民,
    含义:强调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13. 固应祠百世,何止活千人。
    译:自然应当受到百世的祭祀,何止是保全千人。
    含义:强调太后的伟大贡献。

  14. 定策天知我,忘家帝念亲。
    译:天知道我定策之意,忘掉家庭的亲近。
    含义:表达对国家与家庭之间的取舍。

  15. 万方何以报,得疾为勤民。
    译:万方如何报答,得病为民而勤劳。
    含义:表达对人民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仁而不明”和“明而不仁”的对比,突出统治者所应具备的德行。
  • 排比:整首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太皇太后的怀念,探讨了统治者应具备的德行,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皇太后:象征权威与智慧。
  • 仁宗皇帝:象征仁德与明智的治国理念。
  • 社稷:象征国家与民族的根基。

文化内涵
诗中提到的“仁而不明”“明而不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与智慧的重视,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谁而作?

    • A. 仁宗皇帝
    • B. 太皇太后
    • C. 苏轼本人
      答:B
  2. 诗中提到的“仁而不明”指的是什么?

    • A. 统治者智慧不足
    • B. 统治者仁德不足
    • C. 统治者的缺点
      答:A
  3. 苏轼认为统治者应具备哪两种德行?

    • A. 智慧与勇气
    • B. 仁德与智慧
    • C. 仁德与财富
      答: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与《大行太皇太后挽词二首》: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前者更具个人情感,后者则更侧重于政治德行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与文化》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曼陀罗花 方城陪诸兄坐心远亭 题简斋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开壁置窗命曰远轩 其三 晚望信道立竹林边 同杨运干黄秀才村西买山药 小阁晨起 道山宿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狐死首丘 瞒隐 觇觑 险兆 香字旁的字 户字头的字 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卑卑不足道 耳字旁的字 梓的拼音及汉字解析_梓的读音与书写详解 枝源派本 提土旁的字 细批薄抹 鼻字旁的字 中外古今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_他乡故知诗句解析与用法详解 三点水一个心汉字解析_三点水偏旁汉字详解 悉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