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7:57
楚甸供王日,衡阳入贡年。
麏包青野外,鸱啸绮楹前。
尧帝成茨罢,殷汤祭雨旋。
方期大君锡,不惧小巫捐。
在楚地献上王日的贡品,衡阳也在这一年里进贡。
青草野外有麏鹿,鸱鸟在华丽的木梁前鸣叫。
尧帝结束了茨草的祭祀,殷汤则轮流祭雨。
期望大君赐予恩泽,不怕小巫的牺牲。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峤(约701年-754年),唐代诗人,字君薇,号青山。以诗名显著,是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清新、流畅,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文精神相结合。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盛唐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统治者的期盼。诗中提及的贡品和祭祀,体现了古代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表达了人民渴望得到良好治理的心愿。
《茅》是一首表现古代王朝贡品和祭祀文化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楚地献贡的场景,展现了古代贵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篇便提到“楚甸供王日,衡阳入贡年”,这不仅是对贡品的描述,更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显示出地方对中央的依附和对王权的认同。
接下来的画面转向自然景象,“麏包青野外,鸱啸绮楹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青野中麏鹿的生动与鸱鸟的啼鸣,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诗的后半部分“尧帝成茨罢,殷汤祭雨旋”则引入了历史典故,借古人祭祀的行为,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统治者的期待。最后一句“方期大君锡,不惧小巫捐”更是表达了对君主恩泽的期望,体现了民众对良好治理的渴望,以及对小神明的轻视,反映出一种对大义的追求。
整首诗在情感上融合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唐代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贡品和祭祀为线索,表达了对理想治理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情感诉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楚甸供王日”中“楚甸”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中提到的“尧帝”象征什么?
“不惧小巫捐”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