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4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3:16
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
隐居在南窗下,心中的万般念头都已灰飞烟灭。唯恐这土木结构的房子只是我的躯壳。柴门不必常常关上,生怕有文殊菩萨前来询问我的病痛。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豪放,情感深厚,反映了其抗击外敌、渴望复兴的激昂情怀。
《黄沙书院》创作于辛弃疾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内心充满了忧虑与思考。此诗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智慧的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黄沙书院》是辛弃疾在隐居时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句“隐几南窗万念灰”描绘了诗人隐居的环境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他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南窗的光线让他感受到温暖,但“万念灰”又表明他对世俗纷扰的放下和超然。在这里,他通过隐居来寻求内心的安宁,反映了对人世纷扰的逃避与思考。
接下来的“只疑土木是形骸”,诗人自省,意识到肉体的局限与外在环境的虚无。此句强调了他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显示出对灵魂与肉体关系的深刻理解。在人的一生中,肉体终究是暂时的,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思想与灵魂的追求。
最后两句“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则极具哲理。柴门常开,象征着对外界的开放与包容,而“怕有文殊问疾”则暗示了他对智慧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自我内心困惑的担忧与追问。他不希望被外界的智慧所打扰,渴望在隐居中寻找真正的自我与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反映出辛弃疾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独特感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智慧与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诗中提到的“文殊”代表什么?
“隐几南窗万念灰”中“万念灰”指的是什么?
诗人为何不关柴门?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