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哭{匠斤换赣}十五章》

时间: 2025-05-13 00:15:06

诗句

汝父诚有罪,汝母孝且慈。

独不为母计,仓皇去何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0:15:06

哭{匠斤换赣}十五章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原文展示:

汝父诚有罪,汝母孝且慈。独不为母计,仓皇去何之。

白话文翻译:

你父亲确实有罪,而你母亲又孝顺且慈爱。你怎么能不为母亲着想,慌忙地去往哪里呢?

注释:

  • :你,第二人称代词。
  • :父亲。
  • :母亲。
  • :确实,表示肯定。
  • 有罪:犯了罪。
  • :孝顺,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
  • :慈爱,指母亲的温柔和善良。
  • :单独,表示除外。
  • 不为母计:不考虑母亲的感受。
  • 仓皇:慌忙,形容急促而无措。
  • 去何之:去往何处,表示对去向的疑问。

典故解析:

辛弃疾的诗作常常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在此诗中,诗人通过对父母的描写,表现出对家庭情感的深切关怀。诗中提到的“孝且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母亲角色的重视,而“仓皇去何之”则反映了对逃避责任的质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著名的词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国家命运,风格豪放,兼具细腻与壮阔。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辛弃疾深感家国之痛,常以亲情来引发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思考。这首诗中的情感,既有对家庭的关切,也反映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家庭关系的关注和对责任的思考。开头两句直指父亲的罪责和母亲的慈爱,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子女在家庭责任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接下来,诗人通过“独不为母计”强调了对母亲的关心与责任,而“仓皇去何之”则揭示了对逃避责任的指责与反思。这种情感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视,同时也映射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家庭的深切关怀,也有对逃避责任的批判,讽刺了那些在困境中选择逃避的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汝父诚有罪:直言不讳,表明父亲的错误。
    • 汝母孝且慈:赞美母亲的品德,形成对比。
    • 独不为母计:质问子女为何不为母亲考虑,表达对责任的强调。
    • 仓皇去何之:反映对逃避行为的无奈与质疑。
  • 修辞手法

    • 对比:父亲的罪与母亲的慈爱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家庭伦理。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情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和对逃避责任行为的批判,强调了亲情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伦理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父亲:象征着家庭的罪责与不幸。
  • 母亲:代表着温情与无私的爱。
  • 仓皇:象征着逃避与无助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汝父诚有罪”中的“诚”是什么意思?

    • A. 真的
    • B. 假的
    • C. 难道
    • D. 不值得
  2. 诗中提到的“汝母孝且慈”是对谁的赞美?

    • A. 父亲
    • B. 母亲
    • C. 子女
    • D. 朋友

答案

  1. A. 真的
  2. B. 母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反映了对家庭情感的重视,但辛弃疾更强调责任感,而李清照则多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情。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冬夜示敏巢(时在东都宅) 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池见寄 游城南,留元九、李二十晚归 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时为赞善大夫) 戏酬皇甫十再劝酒 无梦 题新居,寄宣州崔相公(所居南邻即崔家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正正当当 低迷 混淆视听 鸟字旁的字 匸字旁的字 榔榔 士字旁的字 谑笑科诨 床上迭床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行字旁的字 齊字旁的字 宁耐 青房 穿衣镜 水火不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