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2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27:18
秋梁公陶渊明俱为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
王安石 〔宋代〕
秋天的梁公和陶渊明都曾担任彭泽的县令,至今仍有庙宇供人祭拜。
梁公以豪壮的节操闻名,陶渊明则以清白的身世寄情于酒徒。
政务在房陵中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年纪已年满甲子又何必在意呢?
江山彭泽只留下空洞的遗像,岁月如梭,柴桑已失去往日的风貌。
如今世俗的风气仍旧不盛行,诗翁叹息,似乎不应当无所作为。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新法,进行政治改革,被誉为“王荆公”。王安石的诗歌以清新脱俗、直抒胸臆而著称,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与对当代风气的反思。诗中提到的梁公和陶渊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王安石借此表达对清白节操的向往和对当时世俗风气的失望。
本诗通过对梁公和陶渊明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于古代士人的崇敬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开篇即提及两位历史人物,点明主题,显示出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他们虽身处官场,却保持了自己的节操与理想,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
诗中“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两句,透视出作者对政务的冷静与无奈,似乎在感慨无论成就如何,人生的年岁终究是有限的。接着“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昔日的荣光已然不再,透出一丝忧伤。
最后的“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当下世风的失望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古代贤士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节操的赞美与对当代风气的不满,展现了王安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忧思。
梁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政在房陵成底事”一句中的“房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甲子”指的是多长时间?
答案: